养生重在养心,药补不如食补

当前位置:首页 > 保健/养生 > 饮食健康 > 养生重在养心,药补不如食补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2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407727
作者:张铁成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编辑推荐
你还在被自己的健康问题所困扰吗?你还在每天不分昼夜地工作而不懂得休息吗?你还在苦于找不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吗?不要急,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为你解决的问题,养生并不困难,养生也并不神秘,养生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容简介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这不能成为你纵容自己身体变得越来越差的理由。适当的时候,我们要懂得休息,懂得娱乐,更要懂得怎样保持健康。让疾病远离我们的身体。保持心态的平衡。健康才能不失调。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只会工作而不懂得休息和养生的“工作狂”。因为,“工作狂”极易导致“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健康问题,它比真正的疾病更加可怕!
目  录
第一章 养生,先练好强心内功
养生,刻不容缓
打剂养生疫苗,别等生病再着急
带上“强心卡”,健康走天下
心是身体的指挥官
养生,塑造阳光心态
心病还得新药医
第二章 心情好,青春永不老
心情舒畅,身体轻松
笑一笑,十年少
心疗胜于药疗
保持冷静,别让心情失控
坏心情让抵抗力减半
做情绪的主人,做健康的主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养生,先练好强心内功
 养生,刻不容缓
早在5000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记载,意思是:“一个真正高明的医生,不会等到疾病已经发生了再设法救治,而应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这就是我国中医所提倡的养生保健理念。养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千万不要等到已经生病才想起来去保健和健身,那样就为时已晚了。养生保健,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说起养生,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它与抗病防衰、延年益寿有关。但是,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具体方法,就不一定知道得那么清楚了。其实,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并相互传授。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活动叫做“养生”。以后,人们又将这种保健延年活动加以理论上的归纳,称之为“养生之道”。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充实,后人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的又衍生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就基本反映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所谓养生,实际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人人都免不了要生病或遇到其他不测,为使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就需要讲究“养生”。“养生”要求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即身体健康无病),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了养生的两个要点,那就是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因为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疏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外界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整情绪的能力。中医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书摘插画
插图

 养生重在养心,药补不如食补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