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学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北大国学课

  • 版 次:1
  • 页 数:599
  • 字 数:901000
  •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01日
  • 开 本:10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8587487
作者:李晓东 编著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内容简介
  《北大国学课(超值白金典藏版)》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鲁迅、闻一多、梁启超、钱理群、张祥龙、王娟、张辛、蔡礼旭、彭林、孙开泰等13位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 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让你在智慧之光的引导下,拥有愈加圆满的人生。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是曾在北大任教,或者作为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 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卓越的理念和伟大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 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目  录
第1堂课 国学概论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节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节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节 结论——国学之进步
第2堂课 读子之法与理学纲要
 第一节 论读子之法
 第二节 理学之原
 第三节 理学源流派别
 第四节 濂溪之学
 第五节 康节之学
 第六节 横渠之学
 第七节 明道伊川之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国学”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学术而提出的名词,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后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
  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国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然而在生活当中,许多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国学知识,有些人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这不仅给日常学习、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处处遭遇尴尬。
  北大的国学课质量之高在中国首屈一指,与世界上任何最著名的大学比都毫不逊色。但是,如果大师们的智慧闪光仅仅局限于北大讲堂,对于社会将是一件憾事。因此,本书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鲁迅、闻一多、梁启超、钱理群、张祥龙、王娟、张辛、蔡礼旭、彭林、孙开泰等13位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让你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让你在智慧之光的引导下,拥有愈加圆满的人生。入选的这些学者或者是曾在北大任教,或者作为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或者其著作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国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拥有卓越的理念和伟大的思想;他们淡泊名利,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们秉天地之气而来,将智慧播撒于人间。他们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虽然,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们充满智慧的教诲,但是却可以通过本书感受到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伟大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学会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一本全面而又渊博的书,它带领你穿越时间的阻隔,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领略优美而深厚的人文风光;它带领你跨越地域的障碍,随时随地都能走入北大国学课堂,聆听国学大师们充满智慧的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选作品原版本很多为繁体文本,在其流布过程中,难免出现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做了如下整理工作:在版本的选择上,一律以原始版本为底本,保留大师著作的原貌,但对其中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都进行了修正。繁体字改为通行的简体字,但对简化后易引起歧义的字词,带有时代特色的用语,与现在不太一致的专名、译名等,未作改动。例如,“的”、“地”、“得”三字,在当时通用为“的”等,尊重原作者用字习惯,均未改动。常见的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标点符号的用法依从作者习惯,除个别明显排印有误外,也未作改动。
书摘插画
插图

 北大国学课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