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版 次:1
  • 页 数:324
  • 字 数:460000
  • 印刷时间:2017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7515185
  • 丛书名: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作者:彭小虎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2月 
编辑推荐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吸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新成果,对内容及体系进行革新,力求体现学科与教材的科学性、从教学实践出发的创新性和心理学的应用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及各种理论流派的观点,深化对基本知识与原理的掌握,领悟研究思路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并且提高他们将理论应用到教育实践的能力。

 
内容简介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是:儿童生理的发展、儿童情感的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智力发展、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儿童的认知、儿童的学习,等等。
作者简介
彭小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心理学报》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课题4项;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3篇EI收录、1篇SCI收录。主要研究方向:儿童多动症研究、睡眠研究、生物反馈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2
第二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10
第三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18
应用篇 你如何为从事儿童早期教育职业做好准备 23
探索篇 教育的奇迹——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的故事 24
小测验 25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27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28
第二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33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36
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39
前  言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历程中,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工作,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从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取向,正逐步迈向建构主义和整合取向的学科。本教材的基本定位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小学师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学用书。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试图吸纳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本教材的内容乃至结构体系有所革新,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一、科学性。所有的教材都要求有科学性,然而,本教材的科学性要求,有其独特的内容。除了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外,根据心理学科的特点,心理学教材在科学性方面还要突出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日常经验对于科学原理的说明作用的关系。本教材的编写,注重用经典的、权威的心理学研究来阐明原理与观点,重视用科学研究的事实来阐述论证,超越了日常经验。
其次是处理好学科的科学性与教材的科学性之间的关系,注重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来组织教材,注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材内容,以利于学生把握心理学各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在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在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和保证系统的序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反映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三、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个性得以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自我意识能保证个体正确地认识世界,并使个体成为一个能动的力量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确保个体身心健康地发展。
  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的形式上来看,在自我认识方面,应该体现出全面、深刻、准确的特征。所谓全面就是指对个体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现在的自我和理想自我以及他人眼中的自我都能了解;所谓深刻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对自身外部特征的了解上,还应该对自身内心深处的需要、动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等涉及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深层次的特征进行把握;所谓准确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恰当。在自我体验方面,应该体现出丰富、积极、健康、稳定的特征。所谓丰富就是指个体对自我满意和不满意的各种体验都品尝过,包括自尊、自信、自卑、愧疚、羞耻等;所谓积极、健康和稳定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表现和特征总体趋向于满意,不自卑,也不是自负,而是自信,并且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表现出一贯性。在自我调控方面,应该体现出可控、灵活的特征。所谓可控、灵活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言语、行为、情绪情感等能自如地加以控制和调节,既不控制过度,也不控制不足,而是适度的。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其一是个体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来源,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参照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正如唐太宗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铜”、“人”、“史”的参照下,唐太宗可以对自己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产生某些认识。如果个体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常常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所谓成功,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是聪明的,有能力的,也会很自信的;相反,要是个体常常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经常遭遇失败,那他很可能就会羞愧、自卑,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情况同样会发生在个体跟他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比较中,尤其是与其相似的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比较中。格根(Gergen,1977)就认为:“在虔诚者面前,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思想的贫乏,而在一味追求享乐的人面前,我们会感觉到自己思想的深刻。”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也主张:一个儿童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打架的水平怎么样,他不会想到要与拳王阿里去较量;儿童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评价也不会受到自己父亲做数学题做得又快又准的影响,而更多地取决于他对同班同学的观察。
  第二个途径是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会制约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儿童早期,由于其认知能力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此时儿童的自我概念往往就是一种“物理概念”,他们很难对自我的内部状态和外部特征进行区分。有两种认知能力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一是个体的观点采择能力,其二是社会比较能力。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