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2月01日
  • 开 本:20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65395
  • 丛书名:阅读日本书系
作者:(日)山折哲雄 著,熊淑娥 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2月 
内容简介
  日本人自古以来是如何认识“死亡”的?本书追溯日本人遗骨崇拜的源流,通过对死亡与丧葬礼仪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不乏天皇的事例,揭示了日本人生死观的特色。此外,作者对天皇生理性死亡与社会性死亡差异的考察也为王权及其继承的视角增添了新意。
作者简介
  山折哲雄,生于1931年,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毕业,原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专业领域为宗教学和思想史。
目  录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死亡与民俗——遗骨崇拜的源流
第二章 神话中的世界观
第三章 大尝祭与王位继承
第四章 净秽中的王权
第五章 两种肉体——西藏的“王位”继承和转世思想
后 记
现代文库版后记
日本人如何认识“死亡”?
前  言
  中文版序
  日本社会正在快速步入少子老龄化时代,预计今后人口将愈发减少。这种急剧的变化动摇了原本就无力应对的政治界与经济界,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安,也给未来投下了阴影。
  造成现状的原因自然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急剧的少子老龄化现象使得日本社会传统的人生观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回想起来,日本社会的平均寿命四五百年间一直稳定在50岁的水平。战国时代织田信长(1534~1582)曾云“人生五十年,与人界相比简直如梦一般”。从人口学来看,江户时代后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基本上是50岁,而在战后三四十年间人们一举跃进入了平均寿命80岁的时代。
  在此,我希望强调的是,在平均寿命50岁的时代,植根于我们身体内部的人生观是“死生观”(生死观)。尽管一部分知识精英使用的是“生死”这个词,但是深入普通日本人“五脏六腑”中的表述是“死生观”。
  日语“死生观”表述本身最值得关注的是死用在生的前面,同时,死与生的问题获得同等理解,接受死亡即是向生,生即是对死的觉悟,这就是它的言外之意。

 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丧葬礼仪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