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当前位置:首页 > 烹饪/美食 > 茶酒饮料 > 茶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928651
  • 丛书名:图观茶天下
作者:何国松 主编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编辑推荐

  知名茶·解茶性·通茶史·修茶艺·行茶礼·修茶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和睦清心,明伦养性,认识正宗中国茶道,茶典、茶史、茶艺、茶饮、茶具、茶事。

 
内容简介

  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在紧张繁忙之中,沏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能让思绪跟随佳茗进入内心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日茶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雅静之地,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乃人生一大幸事。◎茶艺是《茶》和的有机结合,就是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品饮技巧。它把日常的饮茶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为茶赋予了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目  录
第一章 千年茶道
众说纷纭释茶道
茶道的形成
茶道的发展

第二章 茶之美韵
茶的历史文化之美
茶汤与茶具之美

第三章 茶道精神
儒家与中国茶道
佛家与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常用禅语
道家与中国茶道
媒体评论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徽宗赵佶
  雪水胜如活水烹,未须着口已心清。汤看蟹眼初开鼎,叶煮莲须细入瓶。满颊生香知腊味,一时高唱起春声。思家不寂寻常惯,共对瑶华听鹤更。
  ——《雪山烹茶》清·官献瑶
  一自蒲团就石床,三门桂蕊六飘芳。曾知地瘦禅心静,不觉山深市念忘。莫际摊轻秋色老,水边试茗舌根香。问谁肯入烟萝社,共听禽听送夕阳。
  ——《清水山居》清·意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千年茶道
  众说纷纭释茶道
   茶的利用可追溯到中国上古神农氏时代,中国茶文化自此绵延而下,沿着历史的长河,流淌了数千年,最终形成东方文化中积淀厚重、天下独绝的中国茶道。茶道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份美学,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茶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区域环境,茶道有不同的内涵,但作为一种精神美学,茶道的形成、发展、传播又有其自身的轨迹,有着共通的精神基础。
   那么,何谓“茶道"呢?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茶人的说法。
   唐朝时的“茶圣”陆羽虽然没有在《茶经》中明确提出“茶道”这一概念,但是他在《茶经·一之源》里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意思是说,  “精行俭德"之人最适合饮茶。这“精行俭德”四字是饮茶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行,也当是陆羽所倡导的茶道精神。  唐朝末年的刘贞亮,虽然也没有明确提出“茶道”,却概括出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他虽认为“以茶可行道”,但他只是将“茶道”视为“茶德”之一,此外茶德还包括茶的养生、除病以及茶礼、茶仪等社会功用。
   北宋末年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其《大观茶论》中说:
    “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他认为,当时茶事兴盛之因是饮茶者“中淡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熏陶德化”所致。也就是说,人们是在社会道德的教化下,才以饮茶为时尚的。这可以看作是宋徽宗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

  ……


 茶道(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