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慈祖德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慈祖德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0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546080
作者:圣辉法师 著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编辑推荐

     《佛慈祖德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下)》由圣辉法师主编:“茶道祈福”,则是弘扬中华茶文化、凸显湖南茶文化特色的创举。中国为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品茗喝茶、问道古刹来祈福和谐,乃底蕴深厚,韵味无穷。湖南已经创有许多著名的茶叶品牌,其茶味早就飘香神州及海外,而湖南的黑茶是中华多枝茶叶中的一枝独秀,以其稳健和含蓄而在湖南民间流传远久,在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繁荣发展中,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湖南黑茶则应超越其深藏不露的隐逸,而与云南普洱等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脱颖而出的茶叶新品牌一道同台亮相,高歌共进。

 
目  录
上册
  序一
  序二
  序三
  难得因缘好时节如来家业要人担
    ——从两岸佛教慈善事业谈起
  论慈悲与慈善
    ——佛教慈善的经营与发展
  慈心与善行
  众缘和合慈悲利他
  论佛门慈善境界
  佛教慈善的融世思考
    ——论社会公益事业中佛教慈善的发展趋向
  浅谈佛教的大慈善情怀与实践
  慈悲是佛道之本
    ——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
  大乘佛教慈善理念的特质及现代意义
  佛教慈悲思想的当代救赎
    ——兼论佛教心灵慈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自利”慈善与公益慈善
  佛教生命关怀视域中的“软”慈善
  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慈善事业
  佛教慈善事业的拓展及前景
  由布施到布施波罗蜜
  慈悲与慈善
    ——佛教慈善精神的特质
  当代中国佛教慈善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实现
  论财富与慈善
  大力弘播佛教慈善文化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
  古代慈善救济机构“漏泽园”与佛教
  略述宋代佛寺的社会慈善事业
  从普济堂看佛教对慈善事业的贡献
  陆象山心学与佛之慈善思想
  略论唐宋时期佛教的医疗救济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
  中古佛教慈善活动内容探微
  浅论佛教慈善之“放生”传统
  《万善同归集》中的慈善公益思想及其启示
  金元之际寺院药局的慈善
  佛教慈善事业的历史发展
  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略论
  民国上海居士佛教慈善的基本运作模式、特点与意义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佛教慈善事业
  太虚大师的佛教慈善观
  太虚大师与佛教慈善
    ——兼论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圆瑛大师的慈善观行
  浅谈现代社会中“人间佛教”慈善事业
  践行慈善教育弘扬人间佛教
  佛教慈善与中国社会
  当代佛教慈善道德观的建树
  当代中国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其理念更新
  我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独特魅力
  当代佛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思考
    ——以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会为例
  困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当代我国佛教慈善的伦理思考
  佛教慈善事业的中国特色
  以慈悲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体系
  佛教“慈悲”之于和谐社会建设
  论佛教慈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藏传佛教慈悲理念
    ——以塔波拉杰、宗喀巴的慈悲观为探讨中心
  佛教慈善观对道教内丹文化的影响
  韩国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现况与方向
  约翰·杜威的“宗教性”与佛教“社会救济”思想辨析
  佛商、慈善、生态环保
  以图书馆为载体强化佛教慈善事业的深广度
  临终关怀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
  论佛教慈善事业对社会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
  比较“佛慈基金救助”与“大学生资助”的异同
  佛教筹集慈善资金的途径
  居士与人间佛教
  关爱“空巢老人”的伦理原则
中册
下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下册
    (二)为发展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做出贡献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形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不断。唐代寺院经济很发达,有土地,有佃户,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爱好,一院之中百千僧众,都想饮茶,香客施主来临,也想喝杯好茶解除一路劳苦。所以寺院植茶是僧人坚持“农禅并重”的重要内容。
    (三)创造了饮茶意境
    所谓“茶禅一味”也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禅宗主张“自心是佛”,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所谓有即无,无即有,劝人心胸豁达。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与佛教教规教理相适应。而且,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在这里,陆羽挚友僧人皎然做出了杰出贡献。皎然虽削发为僧,但爱作诗好饮茶,号称“诗僧”,又是一个“茶僧”。他把“静心”、“自悟”的禅宗主旨,贯彻到中国茶道中。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是一致的。禅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顿悟”,你把事情看得破,放得下,拿得起,明白缘起悟空的道理,就是“大彻大悟”。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所以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自然而然的紧密相连了。
 ……
  P3
本套书还有:
上册
中册


 佛慈祖德茶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中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