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西湖文化读本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6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124561
作者:杨晓政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编辑推荐

    沿着西湖申遗这条道路,沿着千年来为杭州奋斗过的人们的足迹,这本《西湖文化读本》讲述其充满人文气息的过往和现在。作者杨晓政希望这本书能让人悟到——西湖遗产,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先看一看平面的西湖和立体的西湖,湖光山色会尽收你眼底。再看一看古人与西湖的往事。原来,这个美丽的湖泊具有那么多人性化的美好品性:它书卷味十足。它创造力进发,它性高洁好隐逸,它有大义亦有阳刚。再看一看今人与西湖的故事。申遗中。人与湖心灵交融:西湖边涌现“遗产地茶农”,立志保护西湖遗产元素;专家们为阐述西湖的价值,进发出一串串思想的火花。

 
内容简介

     《西湖文化读本》是一本小小的口袋书,沿着西湖申遗这条道路,沿着千年来为杭州奋斗过的人们的足迹,讲述其充满人文气息的过往和现在。希望这本书能让人悟到——西湖遗产,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这本《西湖文化读本》无关乎学术和深度,只希望9岁的顽童到银发的耄耋、背着包住青年旅社的弱冠少年,随便翻一翻,就能再一次更深地读懂西湖— —这个古人留给咱们的珍贵遗产。本书由杨晓政著。

目  录
“改变世界”的两堤三岛
No.1  唐宋元明清,一群艺术家900年穿越之作
No.2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No.3  日本有17条“西湖堤”
No.4  烟柳画桥苏堤景,“西湖十景”居榜首
No.5  想做白堤柳,得有“2.5米分叉点”
No.6  印月的三潭,原本是种菱的界域
No.7  张岱湖心亭看雪,风月无边
No.8  阮公墩,筑成一座“生态岛”
钱塘门遗址,见证“三面云山一面城”
No.1  金庸先租,7个字概括西湖
No.2  钱塘门守望城与湖的界线
No.3  砖砌的吲洞门,见证宋代繁华
No.4  赵构去孤山,走的就是钱塘门
No.5  占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林和靖,隐入湖光山色间
No.1  教世界读懂一个中文词汇:诗情画意
No.2  中国隐逸义化,精神遍及日韩
No.3  梅妻鹤子布衣,此人就是林和靖
No.4  记录西湖的文字:1800万字
藏书楼里的西湖文化印迹
No.1  相隔126年,文澜阁二度大修
No.2  乾隆七大藏书楼,仅文澜阁书阁并存
No.3  藏书楼都造六间屋,只为防火
No.4  只见光绪书柜,不见乾隆桶木小书盒
No.5  这座藏书楼,亭台楼阁江南味儿
No.6  天一阁,数百收藏录入《四库全书》
No.7  一部巨著的百年颠沛流离
No.8  西泠印社,文化西湖又一力证
保俶塔雷峰塔,见证吴越王大义归宋
No.1  郊坛,吴越王的皇帝梦
No.2  重农商兴水利,吴越杭州“富甲东南”
No.3  钱氏家训:国为重姓为轻
No.4  保傲塔,一千年前长得像六和塔
No.5  今日湖边雷峰塔,其实是个“保护罩”
千年叹与赞,六和塔的前世今生
No.1  梁思成和《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No.2  飞檐翘角的楼阁式塔,大有讲究
No.3  仙女砖雕,宋代典籍就有记载
No.4  取名“六和”,或寓意“纳土归宋”
No.5  前塔后院,那儿还有开化寺遗址
N0.6  乾隆爷帮忙,六和塔找回围墙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No.1  仗义狱卒,“偷”出岳飞遗体
No.2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
No.3  “碧血丹青”牌坊,才是岳庙首道大门
No.4  岳庙现存格局,修复于清代
No.5  壮怀激烈,千古传唱《满江红》
飞来峰灵隐寺,珍贵造像慈悲含笑
No.1  保护飞来峰造像,比修龙门石窟还难
No.2  345尊唐宋元明清造像,风格各异
No.3  保护双塔双经幢,现代科技护航
No.4  灵隐,居南宋“五山十刹”榜眼
漫步中山公园,寻觅两代清帝行宫
No.1  青石板路下,埋着清行宫遗址
No.2  当年乾隆行宫,比中山公园大一倍
No.4  风雅乾隆,为行宫题诗40首
龙井,茶人茶农和茶事
No.1  保护龙井“群体种”,呼声迭起
No.2  遗产地茶农,立志传承西湖文脉
No.3  辨才法师,龙井茶鼻祖
No.4  龙井茶事,兴于唐盛于宋
No.5  茶禅一昧,源起西湖
No.6  移花栽树,重现古诗中的风月西湖
西湖十景,升华了的“题名景观”
No.1  杭州有创意,创造“题名景观”概念
No.2  中国传统景观,晴合“天人合一”
No.3  西湖十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西湖是个澙湖,它在历史上作为风景湖泊的开端是在唐代。
唐代文豪白居易在西湖筑起白堤,西湖自此开启长约千年的景观营造过程。北宋苏轼的疏浚工程规模也很大,不仅修筑了苏堤,还留下了许多美妙诗篇,这也是日后西湖作为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园的源头。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西湖经他们的妙笔点画后,真正成为文化与自然双重景观并存的文化名湖。
在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文本》中,西湖被解析成一个“正方体”,它有6个清晰的平面——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
我们首先要说说“两堤三岛”。
此格局由5个文物古迹(“白堤”、“苏堤”这两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组成,它们构成了西湖水域观赏和交通格局。
然而,即便是老杭州也了解不多的是,“两堤三岛”这一景观格局曾被广泛复制,成为国内外很多地方造湖筑园的蓝本,具有国际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已产生“改变世界”的效果。
能被广泛复制绝非偶然,被复制的除了外形,还有其社会文化特征。就像著名的“断桥残雪”,有史实有传说有诗词,它让人想到的,是雪是桥是景,寄托的则是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
所以,西湖景观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好几代人审美观的传递,亦是好几代人创造力的凝聚,更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No。1唐宋元明清,一群艺术家900年穿越之作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7 年,即1089年,苏轼在杭州当市长(北宋时的官名叫“知州”),西湖淤塞,决定疏浚,可是,挖起来的大量湖泥搬哪里去呢? “由南到北,筑一条长堤吧!”淤泥挖起,苏堤筑成。不过,百姓为了谋生,还是喜欢在西湖里面种些菱角,而菱角的大面积栽种,可能导致西湖再次淤塞,怎么办呢?“湖中立三座塔,规定在这个三角区域内,今后不能栽种菱角!” 当时,苏轼天马行空的创意大概令普通百姓们大大地吓了一跳。
苏轼一直非常有创造力,他写词,就一定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当“公务员”,就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在杭州众安桥畔建了中国第一座公办医院,医治了几千位病人,而且无一例医疗事故;他做水利工程,却仿佛创作一幅中国山水画,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寥寥数笔,不仅变废为宝,还使自己轻松成为“园林设计师”——尽管他从未在任何高等学府进修过建筑学或园林学,尽管他无心插柳,但他的每项决策却带着大文豪独特的审美视角,化腐朽为神奇。
的确,四书五经、琴棋书画,学到最后往往能融会贯通,一精俱精,终成大家。

 西湖文化读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