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363
  • 字 数:240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60985
作者:张春香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章太炎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有人说,在清末民初林林总总的风云人物中,没有谁比章太炎更富于人格魅力了。本书从五个章节提示了章太炎的道德哲学,即:“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依自不依他”——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原则论;“大独”——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人格论;“菩萨行”——章太炎主体性道德修养论;“儒行”救国——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实践论。书稿以“依自不依他”为主线,从“真”与“俗”两个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和把握章太炎哲学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主体性和道德倾向性等三个主要特征。
作者简介
张春香,1968年生,湖南宁乡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2002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社科院楚史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获哲学(伦理学)博士学位。在《江汉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周易〉责任
目  录
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引言 章太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章太炎哲学的内在统一性
 二 章太炎哲学的主体性
 三 章太炎哲学的道德倾向性
第一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第一节 “虚无”即本体
  一 从“三自性”论“虚无”
  二 “虚无”即“非有”:“群动冥生,非有为之元本者”
  三 “虚无”不等于“空无”:“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一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虚无之道”——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本体论
  ……
  第二节 “虚无”即方法
章太炎借用佛教“三自性”理论,在批判前人本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虚无”本体论,同时指出“虚无”本体既不是实有,也不是绝对的、消极的空无,其实,正如上节所述,“虚无”还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否定性力量,是一种方法论。
一 从“流转真如”论“虚无”即方法
《佛性论》说: “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真如”,《大乘起信论》又称“如来藏”、“如来法身”,中观学派和般若各家称“性空”、“诸法实相”,法相宗称“识”,即“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均有本体之义。“人法二空”指“人我执”(或“我执”)和“法我执”(或“法执”)虚无化,回归主客不分、物我合一之本原的过程。
章太炎使用“真如”一词的频率比较高。《唯识三十颂》说真如即是唯识实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唯识实性即“三性”中的“圆成实性”,章太炎说:“真如即是惟识实性,所谓圆成实也。”“圆成实性”是法相唯识宗对宇宙万物之本原的特称,真如也是对宇宙万物之本原的通称。《成唯识论》(卷九)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章太炎说:“浮屠言真如者,《成唯识论》云:真如即是唯识实性。以识之实性不可言状,故强名之日如。”我们认为,章太炎在这里提到了真如本体的不可言说性。在对万事万物进行综合与分析所使用的语言现象中,“真如”因其不可言说,因而是无自性差别的,按照“三无性”理论,真如是胜义无性。但如果不用语言来言说“真如”,不硬性地界定“真如是什么”,那么“真如”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因其而成为万事万物,“真如本识非因缘生”,“真如本识无有缘起”,因此,“真如”又是自在地存在的,是有自性的。虽然我们不可能追问“真如是什么东西”,但我们可以在章太炎“三自性”理论的框架中来动态地考察“真如是何以成为真如的”。
 ……
书摘插画
插图

 章太炎主体性道德哲学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