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8099903
作者:马建钊,夏志前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编辑推荐

 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历史考察入手展开论述。

 既涵括了从哲学思辨、知识体系及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深度思考,亦从历史学、社会学的维度对不同区域和语境中的科学与宗教关系做出梳理和总结。

既有基于文献视角的综述及归类,也有对典型个案的实证性研究。

 
内容简介
《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分上、下两编对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对五大宗教及印度教与科学,中外语境下科学与宗教、人文传统的关系述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宗教观,科学精神与宗教信仰的调适及中国模式探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在现代科学文化的背景下,从更为具体的层面对不同区域和语境、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考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马建钊,回族,中共党员。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广东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一直致力于民族学和宗教学的研究工作,是华南地区从事这一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夏志前,南京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宗教学专业)。现任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副研究员(2011—2015),广东省宗教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广东道教》执行副主编。
目  录
上编
不同知识类型中的科学与宗教关系
在社会发展的视野中考察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进化论在美国——兼谈宗教与科学
科学与宗教关系探究的新进路——从近年中美科学与宗教学术会议来看
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信仰”
当代中国“科学与宗教”研究的演进:1980—1999

下编
理性精神的发展与古希腊人的思维特征
从伽利略事件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佛道修行的科学诠释问题——以《楞严经》与道教内丹学之关联为例
拳打虚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汉传佛教对唯科学主义的回应
道教之道与科学之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宗教是博物学的,科学是数理学的,现在是STS时代。
古代,宗教容易占据主导地位;近代,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现在,二者应该在多元语境中并存共荣。
现在人们一般说的科学与宗教关系,主要指近代以来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因为只是到了近代,才有了现在意义的科学。至于其他宗教与科学的关联,其实并不直接。考虑到现代科学主要有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两个远源,因此我们大体可以把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分为三段:
1.博物学传统下的科学与宗教(宗教统御博物学)
哲学就是博物时代的产物,它和宗教、艺术一样,是博物时代的精神遗产。哲学作为最古老的学问,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博物学知识传统中。所以,哲学只能是爱智慧,而不能“拥有”智慧。爱是一阶的体知和亲知的过程,而“物理学之后”就成了二阶的,因为不只是物理学之后诸篇,而且是透过物理学的现象看本质和本体。哲学因此就走上了背井离乡之路。
哲学或形而上学为什么叫物理学之后,而不是数学之后?因为那时的物理学相当于一般的自然之学,而不是现在严格分科意义的物理学,所以形而上学作为对一般自然之学的研究,才叫自然哲学,由此可以看出形而上学的两性,即在物理学之后也还留博物学特性的根。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就是博物学属性的东西,所以现代哲学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
本来,古代的数学、物理是分着的,代表严格科学思路的是那个数学。后来二合一,物理通过实验获得的新经验被数学化,这才有近代的科学革命。所以康德、胡塞尔都把数学当作“理想科学”。
说来,最早破坏哲学博物特性的就是那个苏格拉底,因为他一直讲争论,讲“辩”,非要辩出个你死我活来。于是,便打开了思想的潘多拉的盒子,启动了知识精细化纯粹化的进程。结果,第一个建立反博物学范式的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作为数理哲学的鼻祖,综合吸收了前辈的劳动成果,提出了一个“高于”老师的观念化理论化的范畴——相或理型,这样一个观念的抽象物不是自然就有的。整个西方文明都是建立在他的这样一种思考模式之上的,由此我们可以重新去理解怀特海对柏拉图的评价。

 科学、宗教与人文传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