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无证——《坛经》谛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究竟无证——《坛经》谛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5809255
  • 丛书名:中华文化经典究竟解义丛书
作者:程东 著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编辑推荐
  慧能是中国禅宗六祖,《坛经》是**一部由中国产生的非释迦牟尼所说的佛经。慧能的出现,以及《坛经》的传世,对中国佛教,以及中华文化,都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禅文化。如今,禅文化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
  《坛经》是中国佛学和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但是千年以来,却鲜有在心性上体悟和解读《坛经》的著作。因此《坛经》中的内涵奥义,由于缺少深刻的解释,而不为人们所见。同时,人们对慧能的传奇经历,以及《坛经》中的种种问题,多有议论,但也都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
  程东先生写作的这部书,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是有开创性的。此书对《坛经》逐句作解,处处深究义趣,透破文字语义障碍,直揭慧能心意。其悟见与解析的力度与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有许多发现,亦未见有人提及,应属首次,比如作者对《坛经》的三个定位:见性之书、禅宗的内传法本、禅宗变革的历史记录,为我们阅读《坛经》打开了新的大门。
  慧能继承了禅宗六祖之位,但他传教的却是新法。以“明心见性”为标志,开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这个法门“惟论见性”,成为中国禅宗的特色,因此可称之为“见性佛教”。因为有了“见性佛教”,印度传来的佛教才在这片文化土壤上扎根,成为中国佛教。所以慧能弘法,标志着禅宗革命,这个革命给禅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从而为禅宗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局面。所以慧能不仅是禅宗的继承者,更是禅宗的开创者。慧能的创新,也不仅是禅宗的创新,更是佛教的创新,是中华文化的创新,是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可以说,慧能是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而创新为一种新文化的**人。他从自己的本心出发,从自己生活的这片现实土壤出发,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文化。这种创新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新的动力,也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深刻的意义。
  慧能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慧能讲解佛理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这句话。这是让人明理见性。因为念佛求往生的人,往往向身外求,不知向性中作,其努力的方向与佛的正道完全相反。
  佛法不是虚妄之理,是觉悟之法,是智慧生命之道。它就来自于人对存在、生命、心知的悟解。而对这一切的悟解,是智慧的结果。如果不知本因,也就谈不上佛法。所以佛法是人的智慧成就,不是盲行。释迦牟尼与慧能,就是用他们自己的生命觉受,启迪、开示生命与存在的真相。
  此外,作者还对慧能的传奇经历,以及《坛经》中的未解之谜,做了相应的探索与思考。凭着对追求觉悟者的体悟理解,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把握,通过对点滴材料的细致分析,**次将《坛经》产生的背景拼绘成一幅生动完整、可歌可泣、合情合理的历史画卷。虽然可依据的材料不多,其中的空白只能用推测来填补,但推论有力,逻辑性强,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内容简介
  慧能(公元638—713),中国禅宗的创立者,以“明心见性”为标志,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这个法门“惟论见性”,成为中国禅宗的特色,因此可称之为“见性佛教”。因为有了“见性佛教”,印度传来的佛教才在这片文化土壤上扎根,成为中国佛教。
  菩提达摩把禅宗传到中国之后,慧能是在中国传承的第六代祖师,因此称为“六祖”。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在慧能之前,其实只有禅学,还不能成为禅宗,禅宗是在慧能之后才有的。因为在慧能之前,禅宗作为一门独立的宗派,其特色并不明显;但慧能以“惟论见性”开顿悟法门之后,达摩传来的静坐禅变成了“见性禅”,禅宗有了生动鲜明的特色,并且影响广大深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
  慧能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他改变了此后的中华文化,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心灵。慧能的“见性禅”深受人们喜爱,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这种禅风今天已经传向世界,影响着不同文化的人们。
  因此在慧能这个人身上,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标志着见性顿悟法门的出现;二是标志着中国禅宗的建立;三是标志着印度佛教转化为中国佛教。所以慧能是中国佛教的代表。
作者简介

  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政工研究室工作。1990年转业后从事自由撰稿。《新中国大博览》、《旧中国大博览》、《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真性论》、《中国道路》等书的主创人员与著作人。

目  录
◎前言
一、慧能简介
二、《坛经》简介
三、《坛经》定位
四、本书简介
◎《坛经》谛义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慧能的名字
  慧能的名字,本为惠能。“惠能”这个名字是有来处的。据法海为《坛经》撰序中说,慧能出生时,有两个僧人到家里来,对其父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
  所以《坛经》诸本都作惠能,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名字变成了慧能,也可能是因为古时用字惠与慧相通,或因同音而生误。因此惠能是原先的本名,慧能是后来的变名。后来人们虽知惠能,但更愿称慧能,说明在两个名字之间,更乐于接受后者。人心不可违,所以本书也依此名称,以顺世情。
  人在世时,人有其名,心依其人而立名;人离世后,心赋其名,心从其愿而立名。人有什么名字,也不过是为了顺世。慧能在世时,以“惠能”之名顺世;慧能去世后,以“慧能”之名顺世。因能顺世,方能立名;但能立名,方能见人。能能之中,为惠生慧,因慧行惠,慧能则能惠,能慧则惠能。这就是一个人的人与名、名与世。
  若从《坛经》因缘来考虑,惠能就不仅是能惠众生,而且是能惠佛法。因为慧能完成了弘忍变法的弘愿,开创了顿悟见性的法门,将禅宗发扬光大,使佛法在中国扎根。因为能惠佛法,故于法而能慧,惠慧于佛法,佛法即惠慧。
  2.慧能闻经之前已经觉悟
  《坛经》记载了慧能两次闻《金刚经》而悟。第一次是在卖柴时听到客人读诵《金刚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第二次是五祖弘忍为他讲解《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两次从文字上看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是“开悟”,第二次是“大悟”。所以慧能两次都悟了,这是悟而再悟。
  觉悟是不断发生的,所以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没有“开悟”,也就没有“大悟”。
  但说慧能是闻经而悟,不如说慧能是悟而闻经。因为闻经而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是内在条件,即自身的知见境界;二是外在条件,即一定的文化修养。如果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是无法闻经悟道的。慧能必已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考虑到慧能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不识字的情况,在这两个条件中,慧能应已具备了足够的内在条件,而外在条件则较弱。


 究竟无证——《坛经》谛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