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陈独秀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文人陈独秀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4070378
作者:石钟扬 著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2月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丝毫没有学究气息的美文论著,是一本出版才子笔下的有趣的才子书。
——石楠(著名传记作家)
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文人形象。对那些习惯于从政治角度观察这位历史人物的读者来说,书中的不少材料和观点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淮茗(南京大学教授)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从别一角度审视陈独秀,史有真实,文有丽彩,哲有思辨,确为佳作也。
——陈铁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些情况下,十分需要对长期被遮蔽的文化领袖的陈独秀来一番深入、具体、全面的研究。石钟扬教授用自己的一部新著,在这桩陈独秀研究的大事上做了开辟草莱的拓荒工作。
——陈辽(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对于陈独秀,我认为他首先是文化领袖,其次才是政治领袖。就文化而言,他呼唤的科学与民主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政治而言,他则是个悲剧角色。
  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鲁迅说陈独秀;
  假若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蔡元培说陈独秀:
  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钟报》社服的时候,知道陈仲甫君……我跟佩服他的毅力与责任心。
  徐志摩说陈独秀:
  我谛视其貌,发甚高,几在顶中,前额似斜坡。尤异者则其鼻梁之峻直,岐如眉脊,线画分明,若近代表现派仿非洲艺术所雕铜像,异相也。
  邓以蛰说陈独秀:
  他的一副眼睛,*能代表他的为人:钉则表示看重事实,仰则是不断的向他的理想,一睁一闭显示着他遇事有决心。 
内容简介
本书侧重研究陈氏文化思想与实践的方方面面,材料丰富,知识广博;每多卓见,颇有深度;笔力雄健,富有文彩。
  陈独秀最早就把民主与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口号相鼓吹,他一生对此论述颇多。民主与科学,且是贯穿于文化的各个方面和新文化运动全过程的灵魂。它击中了我国一切封建势力、封建思想、保守观念、愚昧、迷信的要害,医治着我们民族贫弱落后的顽症,起着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现代化辟路奠基、扶正祛邪的巨大革命作用,在我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今天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实施科教兴国、实现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重大战略问题。
  陈独秀认为民主是几百年以来被压迫人民斗争的成果,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资产阶级社会的民主与法西斯和其他任何专制体制不同,要具体分析。
作者简介
石钟扬,安徽宿松人,1994年获安徽省政府所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在海峡两岸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性格的命运: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论》《致命的狂欢:解读潘金莲西门庆》《天下第一
目  录
导言 一世兴衰照眼明——陈独秀: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的故事
 先睹为快:形象篇/先睹为快:逸事篇/一座独秀山,两个陈独秀/“终身的反对派”与不懈的文化追寻/“永远的新青年”与永恒的文化启蒙/“独秀性格”面面观/义门文化与仇父情结/人格魅力与文化评价/悲剧命运与文化悲剧/参不透的删节号
第一章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
 从朋友的小说说起/与《新青年》同人讨论中国小说/“《水浒传》的长处乃是描写个性十分深刻”/《(儒林外史)新叙》与江南乡试/《红楼梦》:“我以为用《石头记》好些”/“神圣施、曹,土芥归、方”的文化意义/为白话小说争正宗地位/为新文化运动做白话教本/为文化新人当思想载体/跨世纪的启迪
第二章 从《惨世界》到《黑天国》——陈独秀的小说创作
 半部小说的来历/“新小说之意境”/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同/陈独秀与雨果观念之异/碎身直蹈虎狼秦/黑天国中的惨故事/小说形式: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第三章 笔底寒潮撼星斗——陈独秀与中国新诗
 《新青年》:中国新诗的圣地/陈独秀:中国新诗的早期尝试者/陈独秀被捕所激起的新诗潮/《答半农的(D——!)诗》与纷纭的解说/历史的失忆与陈氏译诗/陈独秀的“铁窗诗话”
第四章 幸有艰难能炼骨——陈独秀与中国旧体诗
 “本有冲天志”与“万境妍于未到时”/从“酒旗风暖少年狂”到“垂老文章气益卑”/友情:此去凭君珍重看/爱情:新得佳人字莫愁/亲情:诗化之恋母情结/山水诗:好诗不过近人情/从学宋诗到以杂文人诗/论诗气韵推天宝与丹顿裴伦是我师/余论:台静农所藏陈独秀佚诗及其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站在高耸的塔上眺望——陈独秀与中国小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安庆过去不看塔。
  每念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久传不衰的这则口碑。耸立在长江之滨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礼赞过这已阅人间春色四百多年的古塔。
  陈独秀晚年于南京狱中回忆往事时说,当他们弟兄成了青年秀才,乡人造出许多神话,说“城外迎江寺的宝塔是陈家祖坟前一管笔”。于是眼下多种陈独秀传开篇处都津津乐道这则神话,仿佛真的是江山有灵造就了陈独秀。我今以此题开篇,是以“万里长江第一塔”作为一种精神意象,以求与“笔底寒潮撼星斗”的陈独秀五四时代的精神境界相称。区区小说,似不足挂齿,然陈独秀及其朋友们独具只眼,从中发现了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且果然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历史走向。
  试想,没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指点江山的气魄与能力,陈独秀和他的朋友们能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奇迹么?且看他们是如何评说中国小说的。
  一、从朋友的小说说起
  陈独秀从小喜爱中国小说,早年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写过小说,改译过外国小说。鲁迅五四时代的小说,是在陈的催促、鼓励下诞生的。陈晚年在狱中虽说,“我以前最喜欢读小说,现在见了小说头便要痛”,欲以枯燥文字作为毫无文学色彩的狱中生活的消遣,然其仍情不自禁地
与难友时而谈起中国小说。陈氏其人与中国小说之渊源可谓深矣。其早年所编《安徽俗话报》,晚年所撰《实庵自传》,皆有小说风味,其启蒙思维中也多有从小说中汲取的智慧。
  这里则先从他对朋友的小说创作评论说起。
  陈独秀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就对他当时的友人章士钊与苏曼殊的小说以作序的方式加以评论。
书摘插画
插图

 文人陈独秀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