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运动 > 体育理论与教学 >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441723
作者:桑全喜 著出版社: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系统介绍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内容:源流与发展、养生思想、养生学说、养生流派、养生学的科学基础、养生方法、养生家等。体例完备,行文规范,条目明细,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
    就读者比较关心的养生问题,采用古今方法作比照,重点理论方法讲述其实质,作深入分析,提出符合当今的养生观点与方法。带领读者步入神秘的养生殿堂,领略异彩纷呈的练养方法,透析不同流派的练养特点与方法,揭示传统养生之机理。
    图文并茂,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单易学、锻炼效果明显,不受性别、年龄、场地、器材、时间、职业等限制,全方位为广大的养生爱好者提供健身指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多视角、多层面探索了养生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详细介绍了古今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作者教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做到以事明理,解惑释疑,纠偏扶正。

作者简介
桑全喜,1966年5月生,汉族。1988年7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同年分配到菏泽学院体育系任教至今。现任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主任,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负责人,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校级“教学名师”。任职以来,一直从事《武术专项理论与技术》、《武术普修课》、《武术专选课》、《擒拿与格斗》等技术课教学,并承担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理论讲授,年年超额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深受学生欢迎,被评为首届“菏泽学院大学生心目中的十佳教师”。2005-2006年作为方问学者到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了“山东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的课题研究。
教学之余,潜心教育科研,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0多篇先后在《体育学刊》、《体育文化导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等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此外,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5部,参与完成*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持的《武术专项理论与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任现职以来,获得“十一届全运会优秀宣讲员”,山东省“优秀盟员”,菏泽市“优秀盟员”等称号,还先后获得了学校“优秀教师”、“工会先进个人”等荣誉;在科研上,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文化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菏泽市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年度考核多次为优秀。
目  录
第一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
 第二节 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充实与发展
 第四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兴盛时期
 第六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转型与新生
第二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节 经络学说
 第四节 先后天学说
 第五节 精气神学说
第三章 传统体育养生的特征和现代价值
前  言
健康长寿是人类生存执著追求的永恒主题。从秦始皇求仙,到晋人炼丹制药等,其间虽走了不少弯路,却阻止不了人类对延年益寿的强烈渴望。中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养生经验和养生观点,为我国传统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定位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更渴望能够获得优质的生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健康长寿呢?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套生存秘诀——科学的养生之道。
传统养生功法根植于传统文化,远取诸子百家之精要,近集道释医武之精华。观象于天,取法于地,尚天人合一之道,崇自然无为之法,虽源于古但不拘泥于古。在现代科学精神的昭示下,取其精华,去伪存真,其健身、祛病的生物学机理与祖国传统哲学、医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传统养生功法易学易练,效果显著,便于开展,易于推广,将会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为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节 传统体育养生的起源
    一、传统体育养生方法的萌芽与雏形
    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是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发展起来的,养生作为人类的基本行为,早在原始人类最初为生存而斗争的活动中已初见端倪。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人类为衣、食、住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养生活动形成的过程。人们为了御寒而衣,为果腹而食,为安全和抵御自然界侵害而筑房等等,都无非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养护和发展生命的需要,因而,在这种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思维模式下,只能传递一些简单的养生经验和知识,但它却可看作是养生活动的始萌。
    原始社会,人们在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逐步认识到活动身体可以减轻疲劳与治疗疾病。据古籍《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陶唐氏”时代“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陶唐氏是传说中的尧帝,当时洪水连年泛滥,人们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闭塞的环境里,人的神情抑郁不畅,身体筋骨无法舒展,许多人患关节凝滞、肢体肿胀等疾病,于是人们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肢体活动的大舞,来加以治疗。《庄子·刻意》篇称这种原始的“大舞”为“道(导)引”。“导引”之名,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可以说,这是后来的导引、按摩等古代医疗体育、养生术的最早形式。
    二、长寿思想是养生思想产生的先导
    长寿思想,并非是有些书籍文章中所说的“自古有之”,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其产生的物质客观条件,人类文明发展促成了其产生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才有可能应时而发、应运而生。

书摘插画
插图

 传统体育养生理论与实践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