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过程中,谁能在今后占据有利竞争态势,取决于谁能居安思危并主动深化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亲历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过程中,谁能在今后占据有利竞争态势,取决于谁能居安思危并主动深化改革!)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8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1211393
作者:孙涛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经济学家孙涛先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5年期间撰写的26篇文章,详细记录了孙涛先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期间的所读、所想、所感,点点滴滴都是他的亲身感受,读起来亲切、感人。

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在和孙涛先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孙涛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内容简介

     作者孙涛根据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与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亲身经历,描述和分析了自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并以此为背景讨论了关于中国经济金融的一些重大问题。《亲历全球金融危机》集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于一体,探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紧迫性和政策建议。
     《亲历全球金融危机》有助于读者理解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研判危机发展趋势,思考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和政策取向。

作者简介

  孙涛,现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1992年、1995年、1998年分别于黑龙江大学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2003—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自1998年7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和金融稳定局工作。2003年3月—2004年3月作为特别任命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与太平洋部。2007年至今先后供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和亚洲与太平洋部,先后从事撰写《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参与中国金融稳定评估工作以及亚洲经济和金融发展和评估工作。自1993年以来,先后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改革》、《世界经济与中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论文》和《国际金融评论》等国内外经济学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1部,合著中文书籍2部,编著英文书籍1部,翻译书籍5部。

目  录
上篇 危机中的世界
 第一章 后危机时代应加强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
 第二章 恼人的资本流动和定量宽松
 第三章 全球通胀与美国债违约
 第四章 全球央行大博弈
 第五章 美欧复苏吃力,恐难逆风飞扬
 第六章 系统性风险及其监管
 第七章 危机无疆,储蓄是金
 第八章 透视美国经济复苏困局
 第九章 麻雀与危机
 第十章 财政悬崖猜想
 第十一章 安倍经济学和黑田通胀
下篇 改革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萧规曹随还是另辟蹊径?——评中国经济超日赶美
前  言
序言
 
  我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专著,就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正是这种少数初备丰富专业经历和深厚研究积累的作者之一。作者孙涛在中国社科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在那里,他对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的运行及其调控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人民银行期间,作者兼职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从事了2年多的博士后研究。在同一批年龄相仿且同样具有探索精神的新生代经济学者们的砥砺切磋中,他拓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意识到国际化和进一步专业化的必要性,作者继而果断地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招考,并于2007年5月进入这一最具全球视野的国际金融组织工作。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几个月后,便逢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作者得以直接参与撰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旗舰刊物之一——《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达五年之久,并借此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演变和政策应对有了直观的认知和体会。此外,作者在此间还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的首次金融稳定评估,不但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和问题,而且与其同事一道,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政策建议。目前,作者仍在密切跟踪和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并向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提供政策建议。本书正是作者上述经历和研究积累的产物。
媒体评论

世界经济仍将不太平,金融市场仍将波动。经济金融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的大同,而是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危机压力的时隐时现。对于中国而言,只有适时果断推进实质改革,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真正取胜,才能避免大的金融危机冲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它与经济危机过后的全球经济增长差异、实力变化和全球资产配置变化有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差异和实力消长,促使全球私人投资者(至少在短期内)从经济基本面上重新思考投资策略。此外,危机带来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全球可供投资的资产规模下降:在发达国家一度流行的证券化产品、住房和衍生产品大多了无踪影。再有,次债危机使得养老金、保险基金、共同基金在股市上的投资(资产)损失惨重,迫切需要其他“救命稻草”来满足即将到来的退休高峰和支付需求。最后,美、欧、日的低利率环境使得养老金的未来支付的净现值上升(负债增加)。所有这些都导致大量资金被重新配置,投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增加。
第二,它与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有关。今天,美联储宣布将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资产来降低长期利率,进而达到以下目的:刺激对风险资产的需求,提高股票和债券价格,增加居民财富;提高对住房、耐用消费品和资本品的消费;推高房子价格来改善银行资产负债表;压低美元汇率来促进出口。
然而,美联储也为此政策烦恼。美国朝野内外对定量宽松的质疑声一片,包括斯蒂格勒茨、费尔德斯坦等在内的经济学家高调反对。即便是在美联储12个大区行行长中,4个明确反对,4个表示怀疑。最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定量宽松带来的财富效应十分有限,例如,如果定量宽松使股票市场在目前基础上再上升10%,只会增加0。25个百分点GDP。用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只会增加0。15个百分点GDP。二是定量宽松政策面临两难:如果成功地促使经济复苏或通胀上升,美联储就会减缓、停止定量宽松,甚至提高利率。
这会导致债券价格大跌,打击债券投资者。如果定量宽松不能促进资本市场复苏、不能推高通货膨胀率、不能降低失业率,则市场信心会进一步受到打击,复苏之路更为艰难。这种“走钢丝”似的政策稍剑走偏锋,就会酿成大错。难怪有美国经济学家问道:我们曾经过度信任格林斯潘,我们现在是否过度信任伯南克?那么,面对如此多的质疑,为什么美联储“一意孤行”呢?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美国会赋予美联储稳定价格和最大化就业的职责。在当前核心消费物价只有0。8%(目标是2%)、失业率为9。7%(目标是5%~6%)的情况下,在财政赤字高企、名义利率已无空间可降的约束下,美联储仗义出手,师出有名。
似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了,世界经济也就好转了。
然而,从国家竞争战略角度看,定量宽松是否会产生如下“未预期”的影响呢?第一,无论定量宽松成败,可能出现正反通吃的局面。一方面,如果定量宽松不能使投资者投资于风信资产而是继续投资美国债,则美国债价格继续高企、造成国债供不应求的情况,避险行为和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会吸引全球投资者继续购买国债,为其财政赤字融资。事实上,不断降低的国债收益率已说明美联储已达到了此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定量宽松能推动投资者减少或放弃购买国债,转而投资于风险资产,则财富效应会刺激经济恢复。第二,如果定量宽松可以推高通货膨胀率,则美元内外债的实际价值得到稀释。第三,如果定量宽松导致美元贬值(或各国货币普遍升值),则各国外汇储备的本币价值缩水,其美元外债得到稀释。

 亲历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竞争格局重塑过程中,谁能在今后占据有利竞争态势,取决于谁能居安思危并主动深化改革!)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