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文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5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纯质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2769377
  • 丛书名:阿兰·德波顿文集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著,丁维 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1.阿兰·德波顿——全球著名畅销书作家、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力作, 版权售至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近十国,《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专文推荐
2.关于新闻的独特视角——生花妙笔为你报道“新闻”,再掀阅读狂潮。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3.《东方早报》社长、澎湃新闻CEO邱兵作推荐序 
内容简介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目  录
I. 前言
II. 政治新闻
III. 国际新闻
IV. 经济新闻
V. 名人新闻
VI. 灾难新闻
VII. 消费新闻
VIII. 结语
前  言
我们的失败与伟大

文/邱兵
为阿兰德波顿新书《新闻的骚动》而写。

1989年春节后,我开始在《中国青年报》实习。大学三年级的实习,差不多应该视作每一个新闻系学生职业生涯的开端。
那个时候,北京的街道还没有那么多的人和车,没有鸟巢、水立方和华尔道夫酒店,但是因为干冷的天气和玻璃瓶的酸奶,这里的冬天比上海更让我们喜欢。
当然我并没有钱住旅馆和招待所,我住在北京大学我老乡的宿舍里,哪一个床空我就睡哪一个床,那个冬天我闻到过来自陕西、河北、广东、四川、云南的各种味道,偶尔我需要将两根醒宝香烟插在鼻孔里用嘴呼吸才能入睡。
媒体评论
继畅销书《写给无神论者》之后,阿兰德波顿将目光转向了新闻。在他看来,新闻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狂热奇特的位置,他用招牌式的机敏和智慧探索了我们与“新闻”的关系......该书机智诙谐,涵盖不同类型的新闻,保证您从此不再以过去的眼光看待名人故事或者政治丑闻的报导。
——Amazon网站推荐

《纽约时报》
这一次,德波顿将矛头指向了新闻,称之为无处不在,无事不报,又无甚启迪。在德波顿看来,新闻机构过于潜心收集资讯,以至于忘了其真正使命,乃是让大众受益于资讯,新闻机构应该调整惯常的高姿态,写出更接地气的报道。德波顿认为,新闻机构正面临权威解体的时代,各种渠道的信息供应,在时效性方面展开全面竞争,给与了大众眼花缭乱的选择,人们不再因为新闻来自BBC就必定信服。而对于许多新闻机构标榜的客观中立,德波顿也有自己的见解:人们总以为偏见是新闻的天敌,任何新闻机构只要和偏见沾边就会臭名昭著,但其实偏见就像掠过事件的一幅放大镜,且亦有好坏之分,相比古板的中立,好的偏见更能让读者洞察事件本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我们的生命承载着种种幽闭负担,比如与自我共处,比如不断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潜力,比如费力地说服身边寥寥数人倾听我们的想法和需求。而新闻尽管多有负面,却恰能帮助我们解脱上述负担,可能越是惨烈效果越好。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

2.我们需要新闻机构给出提示,告诉我们如何将割裂的报道纳入更宏大的主题,从而生发真诚的兴趣。无论是什么信息,要对之产生兴趣,就必须予以“定位”,也就是将该信息与我们之前业已知晓的事务相关联。但是,随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古怪和琐碎,归类工作也变得日益艰难。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乏味”其实是指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反射,将不知如何归档的信息予以逐出的过程。

3.当代的独裁者如果想要巩固权力,完全不必费力去做下达禁令这样恶名在外的事,只消确保新闻机构源源不断地播出各种没头没尾的简报,只要数量庞大,不做解释,时时变更议题,让人浑然不觉不久前十万火急的某件事与眼下另件事之间的关联,再间或穿插一些重口味的杀人犯和影视明星轶闻,就大功告成。要削弱大多数人对政治现实的把握、或者打消他们改变情势的决心,这样做就足矣。完全没有动用新闻禁令的必要。只需依靠新闻洪水,就能将现状高枕无忧地继续下去。

4. 在视觉艺术中,掌握透视意味着能够准确把握不同事物间的真实空间关系。远处的东西看起来遥远、微小,近处的东西看起来贴近、庞大。学会如何在画布上表达正确的透视关系,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这项工作也同样困难。应用到新闻中,拥有穿透视角涉及比较的能力,即将当前看似创伤的事件、与整个人类史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确认,为之分配多少注意力和恐惧心才公允合理。
书摘插画
插图

 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