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新闻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新闻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3951084
作者:陈小波 著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6月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新闻卷)》收入的摄影家是中国变革时代的记录者,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家。他们记录中国的独特视角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史最重要的一段。他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历史、一个人群、一种场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摄影充满热忱,更对国家充满热忱;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国家留下至关重要的影像,并用图像唤起人们的思考;知晓记录和传播的责任,紧接地气,触摸人间烟火的灵魂。
  《中国当代摄影家访谈录: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新闻卷)》作者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委员,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这是第一次对当代中国摄影家话语的大规模采集,谈话内容已远远超出摄影本身。作者要传达的是视觉文化而不仅仅是摄影,她试图透过摄影者的人生轨迹以及更大的社会背景,梳理出一条中国摄影的发展史,勾勒出3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胳。

作者简介

  陈小波,新华社高级编辑,从事摄影编辑工作长达二十余年。
  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摄影领域广泛地写作、策展、编辑书籍并把研究当代视觉艺术现状作为兴趣。研究方向为中国纪实、新闻摄影中的个案。
  2004年起,主持撰写《人民摄影》报“小波与影人对话”专栏,6年时间先后对四十余位重要摄影家做了访谈;2006年,参与《中国摄影50年》编辑工作,为书中“新华社”、“新闻摄影”、“报道摄影”、“体育摄影”部分的策展人和撰稿者;2007年,主编《中国摄影家》丛书(10本);2008年至今,为《摄影世界》撰写“口述新华--老摄影家访谈”专栏,已采访40位新华社老摄影记者;2011年,出版《摄影感受中国》(英文)。
  2008年7月,在日本札幌策展“观看中国”摄影展;2009年8月、9月,大理国际摄影节和法国佩皮尼昂维萨摄影节《年轻的眼睛》摄影展览执行人;2010年1月,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展览执行人。2009年,获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

目  录
照片的背面(序)——刘树勇
我具备与人言的修为和道行了吗?(自序)
静静拍摄——王文澜访谈
兵者,国之大事——王建民访谈
都市报的视觉成长和我的成长——王景春访谈
成长——王雷访谈
我珍惜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邓维访谈
我不是在拍照,是在调查——卢广访谈
摄影记者永远是在照相机后面的人——刘宇访谈
结图记事——安哥访谈
时刻准备着——李刚访谈
摄影对我来说。意昧着水和空气——李洁军访谈
红色新闻兵——李振盛访谈
在中国第一大报工作——李舸访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陈小波:信登出来的结果怎样?
  傅拥军:一登出来,中午就收到司机电话,他说热线太忙,他打了十几次电话才打进来。他说当时没看见,他向大姐道歉。但到了下午,他又来电话,骂“傅拥军不是人”!因为到了下午,新浪网、新华网都登了,他觉得我公布了他的家庭情况,丢了大面子。其实是网友对他进行了“人肉搜索”,公布了他的信息。
  陈小波:2006年,你最动人的照片就是《宝贝不哭》,孩子的那张脸看了令人心疼。
  傅拥军:8月19日下午,我到火车站采访,人山人海,“小候乌”--那些留守儿童要回家了。杭州至重庆的火车启动后,几乎所有车窗都露出了一张张小脸,脸上挂满泪花,脸上同样有泪水的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哭不哭,明年再来。”我不停地按快门。有位大姐让我寄照片,我只顾拍照片没留地址。第二天,照片在头版见报,引来了许多留言和电话,杭州人牵挂这个小女孩。为了寻找她,《快报》多次刊登这张照片。直到2007年6月1日,《快报》第7次刊登《宝贝你在哪里?有一份节日礼物要送给你》后,才找到这个小女孩--她叫傅香君,是重庆忠县涂井乡小学学生,爸爸妈妈在杭州打工。连着两个暑假,傅香君都是在杭州度过的。因为这张照片,《快报》推出“杭州为留守儿童送路费”活动--给来杭州探亲的留守儿童提供往返路费。到现在已经有上百名孩子获得资助,来杭州与父母团聚。
  ……


 他们为什么要摄影 新闻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