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文化月历(1999-2004)——刀锋文丛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1999-2004)——刀锋文丛

  • 版 次:1
  • 页 数:305
  • 字 数:220000
  • 印刷时间:2005年04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6045347
  • 丛书名:刀锋文丛
作者:朱大可 著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著名批评家朱大可1999-2004年这五年间的大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文化和时政批评文章。所有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南风窗等著名媒体上,其中一些作品曾经引发广泛争议。作为中国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朱大可迄今仍然保持着犀利而深刻的风格,与他的神学、神话和文化阐释学研究相比,,他的文化批评更具“杀伤力”,并因此而有“一剑封喉”的美誉。朱大可的批评方式和话语风格,对90年代以来的“愤青主义批评”产生了微妙影响。
作者简介
朱大可,当代著名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1957年生于上海,现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著述有《燃烧的迷津》和《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21世纪中国文化地
目  录
第一辑 文学:舞蹈的盲肠
 甜蜜的行旅
 罪与罚:中国文坛的道德清洗运动
 舞蹈的盲肠
 天鹅绒审判和诺贝尔主义的终结
 倒了大楣的诺贝尔奖
 诺奖危机和文学在全球的失败
第二辑 书评:阅读和午夜的絮语
 正义者的迷津
 究竟谁比谁更丑陋
 后寻根主义:中国农民的灵魂写真
 缅怀异邦的岁月
 越过女性主义的感官视界
 诗歌麻将的N种玩法
前  言
代跋 我跟文学离婚已无可挽回 这几天,我沉溺于朱大可瑰丽的文字迷宫及“立论险峻”的 思维方式之中。大脑充满疑惑,许多问题急欲求解。所有这些问 题归根到底只有—个:有哪些因素造就了朱大可这个人? 童年的生命经验才是决定性的 孤云:我知道你原籍福建闽西的武平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3-5页
  甜蜜的行旅
  ——论余秋雨现象
  文人和大众的新和解运动
  品读余秋雨的历史散文,蔚然成了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时髦风 气。如果我没有弄错,在革除了深度和力度的所谓“后文化时 代”,这是继汪国真之后在散文和历史交界处所发生的一个重要 事件。显然,历史和文学正在制造出一些新的产品:历史利用文 学获得“美丽外观”,而文学利用历史获得了“精神深度”。由 此带来的文化狂喜,可以从该书的发行量上得到证实。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让我们先回忆一下汪国真的诗歌 (以下简称“汪诗”),尽管这是一件颇令人难堪的事情。
  海子死了,汪国真诞生了,这是1989年6月以后中国文学所 发生的最富戏剧性的变化。海子一举带走了农业时代的诗歌真 理,并为“汪诗”的涌现开辟出血的道路。 “不合时宜”的“旧 式”精神使徒,最终让位给了一个肤浅的诗坛流行歌手。这正是 “历史的必然”。 “海诗”不过是少数校园理想主义者的圣经, 而“汪诗”才是热爱生活的广大女学生的起居事典。在中国成为 全球最大市场之后,诗歌条码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越过那些抨击者的痛心疾首的呐喊, “汪诗”在市场上茁壮 发育,后者表达了“后文化时代”的“拉罐文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高度通俗(彻底放弃原创性并对精英思想作简陋拷贝);第 二,用过即扔(彻底放弃经典性写作)。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历了 海子式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后,人们只需一种非常轻盈的 “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 上,以滋润营养不良的文化面颜。
  这样一种“生命能够承受之轻”的诗歌口红,在一个高速消 费的市场化图景中,无疑是非常和谐的物象。没有任何一种力量 能够阻止它的涌现和受宠。在90年代上半期, “汪诗”的情形大 致就是如此。而在90年代末的今天, “汪诗”甚至和王朔、苏童 及王小波(后者情形或许有些不同)一起,发展为网络消费的主要 对象。在那些文化网站和网上文化超市的货架上,这些物件早已 经融人了日用品的亲切行列(对此我只是有一点点惊讶而已)。
  余秋雨的散文(以下简称“余文”)与之有非常类似的经历。 一个富于戏剧性的例证是,据说在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 警方从某妓女的手袋里查出了三件物品:口红、避孕套和《文化 苦旅》。这个传闻在海内外文人圈子中流传甚广,并且在一次港 台文化研讨会上成为—个尖锐的话题(可以参见台湾《中国时报》 和新加坡《联合早报》当时的专题报导)。余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1999-2004)——刀锋文丛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