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12版)(万千心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第12版)(万千心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8402281
作者:(美)克林(Kring, A. M.) 等著;王建平 等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变态心理学领域中历久弥新的经典教材,历经四十余年修订,在一代又一代心理学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下与时俱进。
  本书第12版率先以DSM-5为标准进行全面更新,并对DSM-IV-TR和DSM-5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让所有变化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本书保留了原有编排体系的特色:
◆ 让素质—压力这一综合范式贯穿于对各类精神障碍的阐述之中;
◆ 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实现两方面的联系与平衡;
◆ 提供大量阅读材料以从个体、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畅销40年的经典变态心理学教材,全面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当前研究进展、理论与治疗方法,备受赞誉。本书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概论与历史回顾、当前的研究范式、诊断与评估以及心理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11大类的心理障碍以及相关的法律与伦理问题。新版增加的新内容包括:*的临床案例专栏和探索发现专栏;同时更新了与*的DSM-5有关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图表阐释DSM-5与之前的诊断标准之间的异同。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王建平

博士(北京大学)

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创始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与专业机构注册系统委员会委员;精神医学医师,美国认知治疗学院(ACT)认证CBT治疗师,中国第一批注册督导师、创伤治疗师。主编和翻译心理学教材和专著30余部,发表中外学术论文100余篇;从事精神医学以及心理咨询治疗临床实务工作30年。


目  录
第1章 导言及历史回顾
定义心理障碍
心理病理学的历史
当代思想的演变
心理卫生行业

第2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现有范式
基因范式
神经科学范式
认知行为范式
范式影响因素
素质—压力:一种整合范式

第3章 诊断与评估
前  言

译者序

我进入临床心理学领域工作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我在2001年着手编写我的第一本《变态心理学》教材的时候,国内还只有我的博士导师陈仲庚与张伯源两位教授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变态心理学》。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便不断涌现,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界和公众对于临床心理学越来越了解,越来越重视。目前,市面上变态心理学方面的书大多数是依据DSM--TR(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这一DSM历史上最为经典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心理学各个领域详尽的实证研究证据编撰而成。我编著尤其是翻译出版的几本《变态心理学》即是如此。而变态心理学是一门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来学习变态心理学并进行相关研究。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于201212月批准了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于20135月正式出版发行DSM-5。这是这一诊断精神疾病的标准指南在十几年来的首次全面更新,意义深远。我们之所以引进并翻译了这本经典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的最新版,皆因其囊括了与DSM-5-

有关的新资料,而且也增加了许多新的阐述来介绍新旧诊断的异同。这是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书所未曾涵盖的,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DSM-5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领域的工作者,我坚持带领我的学生一起阅读最新的文献,了解本领域最新的进展,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并不时进行临床实践。我们非常需要阅读有指导性的书籍。同时,作为一名在高校执教的教师,我深知一本兼具科学性、前沿性和可读性的教材是多么的重要。而本书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整合和平衡上做得几近完美。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非常利于教学。这大概是源于这本书历经四十年的修订,在指导心理病理学专业学生的同时,不断收到各方面的反馈,从而在持续的再版中逐步完善,变得特别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研习。

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非常强调以一个综合的视角来看待心理问题。在介绍各个精神和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时,本书全面考虑了生理、认知、情绪、性别、文化、伦理、社会经济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帮助我们以一个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和理解心理异常现象。近些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基因遗传和神经科学的视角来进行变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工作,且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果;而这些,也被包括在了这本书里。

本书行文的总体结构是,第1章至第4章描述了心理病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概述DSM-5,批判地讨论该手册的效度和信度,对临床评估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概述,最后介绍本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几章是为后面的章节打基础。第5章至第15章讨论了具体的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第16章讨论了一些法律和伦理问题。

综上,本书是一本理据翔实、紧跟前沿的教材。我曾于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同时学习和接诊患者。相比之下,我深感国内变态心理学的教科书以及相关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想要迎头赶上,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国外成熟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成果。因此,我真诚地向各位读者推荐这本经典的教材。

本书的翻译流程是:我带领学生于20131月开始工作,在统一专业术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翻译,201310月初稿翻译结束。之后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学生符仲芳和唐淼在我的指导下对各章进行认真修改,对书稿进行了总体的梳理和统一。最后,由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大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韩卓博士进行了全书的审校并提出中肯建议,保证了书的翻译质量。历时近两年,得到终稿。此中的艰辛,不求各位读者明晓,只愿此书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熟悉各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以及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媒体评论

自本书第一版问世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40年了。本书力图引导读者参与临床医生与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努力将继续贯穿本书的后续版本。我们很高兴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尤其过去这些年本书对心理病理学专业学生的指导和影响更令我们感到欣喜。

本书的第12版仍旧重点强调了本领域*、最全面的研究,同时加强了本书的教学特色。为此,我们增加了临床案例、图、表以及更清晰的表达,力图使之通俗易懂。在这一版中我们比以往更强调整合的观点,阐述如何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心理病理以及借助各个不同观点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心理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1 进食障碍

学习目标

1. 识别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这三种进食障碍的症状,并能够辨别这几种进食障碍之间的不同。

2. 从神经生物、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三个方面理解进食障碍的病因。

3. 能够讨论在美国日益流行的肥胖问题。

4. 能够描述进食障碍的治疗方法以及支持该方法的有效证据。

临床个案:萨拉

萨拉16岁时,医生建议她参加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小组。她妈妈发现她已经4个月没来月经,之后便和医生约了这次见面。新学年刚开始,萨拉就下决心减掉10斤。她打算走路上学,每周去两次健身房,并且要戒掉糖果和汽水。一切都很顺利。萨拉很欣赏自己苗条的身材,也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的身材。九月中旬的一个下午,萨拉遭到了袭击。一个男人试图把她拉进一个小巷子里,她奋力抵抗,最终那男人逃跑了。大家都说她能逃脱是如此幸运。那段时间里,萨拉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几个月过去后,她不禁想着,如果她年轻两岁的话,这算不上什么幸运。现在,萨拉的体重是52千克,但她总是抱怨自己腿太粗了、脸太胖了。她吃东西小心翼翼,因为拒绝摄入碳水化合物而和父母争执。萨拉通过喝水来减轻饥饿感,并且以此确保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吃得过多”。

许多文化都关注食物。如今的美国,新餐馆比比皆是,大量的杂志、网络和电视节目都致力于宣传美食。与此同时,超重的人屡见不鲜。节食减肥变得十分普遍。人们(特别是女人)变得更加苗条的欲望每年可以创造数百万美元的商机。人们对饮食产生如此强烈兴趣的同时,饮食方面的行为障碍也就应运而生了。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尤其是针对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描述,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然而在1980年,进食障碍首次出现在DSM中时并非一个独立的病症,而是被归为一种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障碍的亚型。在DSM-Ⅳ中,进食障碍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别,反映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对其有了更多的关注。在DSM-5中,进食障碍被归为“饮食失调”的这一类别,儿童期障碍被纳入其中,例如异食癖(长期食用非食物的物质)和反刍障碍(重复的饭食回流)。

不幸的是,进食障碍也很有可能被污名化了。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给大学生呈现虚构的被描述为患有不同障碍的女性图片,然后请他们按不同的维度对这些虚构的女性进行评价(Wingfieldpet al.2011)。那些被描述为患有进食障碍的女性图片被评价为“自我毁灭的”,并且应该为自己的情况负责。研究中,男性更倾向于认为进食障碍是容易克服的。另一项研究(Roehrig1& Mclean2010)随机抽取被试,分配给他们看图的任务,呈现的图片是关于患有进食障碍或者抑郁症的女性。与患有抑郁症的女性相比,被试认为患有进食障碍的女性更应该为自己的疾病负责、更脆弱和更有可能为自己的障碍求得关注。这些对进食障碍的态度和信念与最新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

进食障碍的临床描述

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有许多共同的临床特征,我们将会先从认识这两种开始。然后我们将讨论暴食障碍。暴食障碍在DSM--TR中,只作为一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情况,而在DSM-5中,它成为了一种新类型(表11.1)。

神经性厌食症

前文提到的萨拉患有神经性厌食症。“厌食”一词是指食欲不振,“神经性”则表明这种食欲不振是由于情绪原因导致的。用“厌食”这个词有些不太贴切,因为大多数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都没有失去食欲或对食物的兴趣。相反,大多数患者在挨饿的同时都关注食物:她们可能经常读食谱,也可能为家人烹饪美食。

……


书摘插画
插图

 变态心理学(第12版)(万千心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