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评传:第2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社会学家 > 康有为评传:第2版

  • 版 次:2
  • 页 数:135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5798844
  • 丛书名:国学大师丛书
作者:董士伟 著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编辑推荐

     本书对近中国改革思想家康有为作多侧面全景式研究。以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为坐标,以民主主义先行者为路向,展示传主的心路历程,剖析他的思想特色。康有为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传主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融合中把握康有为一生思想、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工的启蒙思想家。
     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重,不重复前人,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作者简介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又名祖诒,广东南海人,思想家、教育家、杰出学者。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传主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融合中把握康有为一生思想、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工的启蒙思想家。
  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重,不重复前人。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作者董士伟,1957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1989年获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为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已发表康有为研究论文若干篇及《海市蜃楼与大汉绿洲》(全蓍)等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著作、资料多部。

目  录
总序张岱年
重写近代诸子春秋钱宏(执笔)
序一刘桂生
序二(日)丸山松幸
英文提要
第1章  突破传统的藩篱
  1.1  不期而遇的碰撞
  1.2  “旧瓶装新酒”
  1.3  追求大写的人
  1.4  在过去与未来间寻觅
  1.5  叩响新时代的大门
第2章  “貌孔心夷”的“今文学家”
  2.1  也说“羊城之会”
  2.2  打掉圣经贤传的光环
  2.3  改造孔子与改造现实
  2.4  “貌孔心夷”
第3章  一个先知的悲剧
  3.1  避难东瀛与游历欧美
  3.2  理想主义者的情怀
  3.3  新文化运动与“孔教”观
  3.4  复辟派还是先知?
主要参考论著目录
康有为学术行年简表
附录  关于康有为佚文《戒缠足会启》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902年,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对他初识其师康有为有过一段生动的描写:“其年秋,始交陈通甫。通甫时亦肄业学海堂,以高材生闻。既而通甫相语日: ‘吾闻南海康先生上书请变法,不达,新从京师归,吾往谒焉,其学乃为吾与子所未梦及,吾与子今得师矣。’于是乃因通甫修弟子礼事南海先生。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廊清之。自辰人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竞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① 梁启超与陈千秋其时为粤中颇有才名的士子。梁少年聪颖,“六岁后,就父读,受中国略史,五经卒业。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②17岁中举,主考官李端橥爱其才,特许配堂妹于他。梁见康有为时,正可谓春风得意。而陈千秋在广州学海堂“以高材生闻”,后入万木草堂,为康氏第一门徒,被同学称为“颜回”,26岁不幸夭折,康有为万分悲痛,挥泪执祭。事后忆及此事,仍十分动情:“礼吉聪明绝人,而气魄刚毅,大道完成,为负荷第一人。竟天年,仅二十六,痛哉!”①以上可见梁启超与陈千秋才学之一斑。
     从传统科第角度看,梁启超、陈千秋少年得志,且有功名,本不应也不会拜年已31岁的布衣康有为为师。是什么原因使得二人一睹康容便为之倾倒,仿佛脱胎换骨般地“决然舍去旧学”,投之门下呢?让我们放开眼界,从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坎坷历程和康有为对传统的突破与创新中去寻找答案。
     P1-2


 康有为评传:第2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