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有个李鸿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晚清有个李鸿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7年11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367603
作者:赵焰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编辑推荐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和通常意义上的传记不同,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
  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的清醒,也是一种**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中国近代,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苦难的社会转型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古今中外矛盾错综交织。李鸿章是这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和作为,都是为了应对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作者能从较新的视角,重在揭示和阐述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及其因时代重负而引发的思想嬗变。想念会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
                             ——戴逸
  《晚清有个李鸿章》在深入李鸿章的内心深处方面,是有独到之处的,作者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在本书中,李鸿章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莫言
  《晚清有个李鸿章》好就好在有着世界视野,它是把晚清社会以及李鸿章放在当时世界大环境下来进行阐述的。与此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国民性,也有着精辟的论述和批判。
                             ——朱大可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作为古老中国的一个代表人物,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前台。在前台灼热的灯光之下,李鸿章的身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他的聪明和笨拙都毫无遮挡地展示在时代面前。此人相貌堂堂,满腹经纶,机锋敏锐,辞令巧善;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聪明无比,又不识时运;既开放改革,又故步自封;既宽厚贤良,又残忍暴力;既温文尔雅,又奸诈诡计;既阴郁狡猾,又锋芒毕露;既爱才如命,又妒贤嫉能;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李鸿章将自己的毕生都献给了那个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他既是那个时代的贤良之士,同时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的绊脚石……从整体上说,李鸿章犹如一具木质的盾牌一样,拼命地抵挡迎面射来的一支支强弩,而他所庇护的,既有岌岌可危的朝廷,又有水火之中的百姓民生……从一开始,这样的背景,也就决定了处于这样地位的人,终生以一种羸弱的抗争方式,不可避免地与悲剧结缘。
内容简介
晚清重臣,洋务领袖,慈禧走狗,刽子手加卖国贼,这是完全的李鸿章吗?这个乡下秀才如何文武双行、走向权力的*?这个大清国的“宰相”如何被誉为“云中之鹤”,为中华古国的开放迈出了最初的步履?本书结合非常丰富的史料,以精彩的文笔透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写他的宏图大志,写他的精明狡猾,定他的委曲求全,写他的铁腕毒辣,写他的风光得意,写他的孤独脆弱,写他的深谋远虑,写他的浅薄无知;把一个时代的推动者,也是一个时代的*绊脚石的人生传奇写得酣畅淋漓。
作者简介
赵焰,男,20世纪60年代生人,作家,学者,现供职于《安徽商报》,担任副总编辑一职,高级编辑。曾出版散文集《男人四十就变鬼》、《思想徽州》、《平凡与诗意》、《萤火闪烁》、《千年徽州梦》;小说集《与眼睛同行》;电影随笔集《夜兰花》等。
目  录
楔子
第一章 鸦片的宿命
第二章 尘归尘、土归土
第三章 曾门弟子
第四章 云中之鹤
第五章 洋务运动
第六章 如日中天
第七章 身边的刺客
第八章 伤心与耻辱
第九章 羞对后生
第十章 梦醒时分
第十一章 看西洋景
第十二章 暴风骤雨
第十三章 最后的时光
前  言
楔子   文字的留存起源于各种不同的情感,也起源于不同的机缘。人们因欣喜或者感悟而写文章,或者,怨恨、愤怒、困惑都可以点燃著作的激情。   甚至于,猎奇、宣泄,心理上的乐趣也同样可以造就文字的流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动机不纯的出于名气或者金钱的考虑。而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看起来,所有的缘起似乎都是因为鸦片。
  历史进入了19世纪,或许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从植物当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竟然引起了世界的巨大震动。在这里,鸦片是一个偶然,但同时,它又是一个必然。这样的鸦片就如同伊甸园的那个苹果一样,具有的,是与世界相当的意义。世界并不完全是空间意义上的,它更多体现的,是时间上的。苹果在必须出现的时间出现,在必须出现的地点出现,并且以一种魔幻的方式,与世界和人类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同样,鸦片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如此———这种从最美丽的花朵的果实当中提炼出来的东西,在更大程度上,与那只苹果一样,它具有着符号的意义,它所代表的,是那种逃避不了的宿命意义。
  东西方最早的撞击,是由于彼此精华的互相诱惑导致的。比如丝绸,比如香料,又比如瓷器。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带有强烈神秘色彩的。比如说丝绸,它是由那种软绵绵的虫子吐出的丝织成的,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有点匪夷所思,像一个童话,或者如一个寓言,或者干脆像是一种幻变——那种奇特的、牵涉到人类诸多本质疑惑的幻变。瓷器呢,同样具有的,也是脱胎换骨的意义,那仿佛是泥土的凤凰涅槃——最肮脏的、最普通的泥土,在经过烈火的焚烧之后,竟有着最洁净的品质,就像一个最下层的农夫生就了最美丽、最冰清玉洁的公主。至于香料,与丝绸与瓷器所不同的是,它本身就不是一个准确的名词,它具有混合性,具有模糊性和包容性,它含混不清,却又无可奈何。它同样具有谜一般的意义,它所揭示出的世界的神秘意义,它所能给人的启迪以及迷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丝绸和瓷器。它是那样的复杂,那样的生动,同时又具有无限的蛊惑力,让人们费思量,却难忘。
  在鸦片进入中国之前,古老的东方帝国已经达到了在农业社会状态下的自我平衡,从本质上来说,这个国度是缺乏具体的目标和追求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以儒学为主的文明有着大同世界的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并没有具体化,也很难实践化。千年不变的男耕女织,千年不变的春种秋收,千年不变的天朝上国,还有千年不变的之乎者也礼义纲常,使得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外人眼中,看起来像一尊精巧的瓷器一样,细腻而迷人:靠灌溉而生产的稻米产量总是很高;盐的分配和五谷口粮相搭配;大粪便溺足够用来浇菜;人吃过的泔水可以养猪;堤坝防止水灾;政府的粮仓保住了灾荒赈恤;保甲制度自动地保障邻里公安;家族成员之际,各自履行相互周济安全的义务;农耕以各家各户为单元进行,每一家,都由一个家长说了算,“三纲五常”的教育使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对国家的义务,都谨守不悖;科举考试则给所有的才智之士以正统教养,以努力方向;在官吏任用上,实行“避嫌”的律令,不在本省任官,减少了攀亲引故的弊病……这个东方古国就像一架古老的农耕机械一样,庞大而周密,虽然在运转过程中并不绝对合理,但是它总是显得有条不紊,胸有成竹。
书摘插画
插图

 晚清有个李鸿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