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名人名传系列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李鸿章传—名人名传系列

  • 版 次:1
  • 页 数:213
  • 字 数:223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033954
作者:梁启超 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编辑推荐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行者。
  《李鸿章传》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河。
  梁启超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也泛泛不深”,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且“40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代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晦,竟不在古人,在来者也”。自梁氏而后,传李氏者不乏其人,然无人出其右,其才学识皆不及梁氏也。
  “以‘四十八点钟’写成的《南海康先生传》,无疑因采用新体,带给梁启超极大的兴奋,这才会有其后一气呵成的《李鸿章》。……李传则直接以事功为人物履历的分段标识,真正做到了经纬交织。如此写法,在中国传记史上实为空前之举。”
            ——夏晓虹
  “自1901年撰写《李鸿章》开始,他就明确宣布要‘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显而易见,这样的篇章结构,绝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史传与杂传,以及年谱、行状、墓志铭等体裁,而是开创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先例。”
             ——戴光中
  “粱启超谈到《李鸿章》时说:‘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所谓西人传记之体,就是通常所说的‘评传’。梁启超通过学习借鉴西方近代传记的经验形成的体例特点主要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相间。……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传记作品的基本要素以及相应的表现力。”
             ——朱文华

 
内容简介

本书参照了中华书局1989年重出的《饮冰室合集》影印本。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一律采为现今通行的新式标点,部分人名译法按当今译法做了括注;并选配了一些图片。
《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粱启超著就的《李鸿章传》一书,力图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一段真实的历史。 《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曾文正公家书》李鸿章老师的人生自述!修身、齐家、平天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

目  录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李鸿章年谱
前  言

整理说明 一、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 二、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然夹叙夹论,其例实创自太史公,《史记》:《伯夷列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绪论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干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知此义者可以读我之“李鸿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之历聘欧洲也,至德见前宰相俾斯麦,叩之曰:“为大臣者,欲为国家有所尽力。而满廷意见,与己不合,群掣其肘,于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麦应之曰:“首在得君。得君既专,何事不可为?”李鸿章曰:“譬有人于此,其君无论何人之言皆听之,居枢要侍近习者,常假威福,挟持大局。若处此者当如之何?”俾斯麦良久曰:“苟为大臣,以至诚忧国,度未秉有不能格君心者,惟与妇人女子共事,则无如何矣。”(此语据西报译出.寻常华文所登于星轺日记者,因有所忌讳不敢译录也。)李默然云。呜呼!吾观于此,而知李鸿章胸中块垒,牢骚郁抑,有非旁观人所能喻者。吾之所以责李者在此,吾之所以恕李者亦在此。
  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夫以甲国人而论乙国事,其必不能得其真相,固无待言,然要之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此有识者所同认也,故吾今此书,虽名之为“同光以来大事记”可也。
  不宁惟是。凡一国今日之现象,必与其国前此之历史相应,故前史者现象之原因,而现象者前史之结果也。夫以李鸿章与今日之中国,其关系既如此其深厚,则欲论李鸿章之人物,势不可不以如炬之目,观察夫中国数千年来政权变迁之大势,民族消长之暗潮,与夫现时中外交涉之隐情,而求得李鸿章一身在中国之位置。孟子曰:知人论世,世固不易论,人亦岂易知耶?
书摘插画
插图

 李鸿章传—名人名传系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