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高职高专教材 > 无机化学(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0980225
作者:宋克让,周建庆,于昆 主编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9月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医学类、医学类、生物类专业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内容包括十三章、配以十六个精心设计的实验,介绍了原子与分子的结构、溶液、电解质溶液及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本书适合高职高专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医学类、医学类、生物类专业使用。

作者简介

  宋克让,男,副教授,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理化生教研室主任。1986-2011一直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部(2005年后归规基础部)工作。 1991年全年在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进修,内容为天然药化及仪器分析,师从肖崇厚。 2005年后划归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理化生教研室,曾担任中药、药学、检验、护理等多个专业的《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仪器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识无机化学
第二节走进无机化学实验室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第三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第四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三章分子结构
第一节化学键及其类型
第二节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
第四章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组成标度
前  言
为贯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精神,顺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无机化学》课在药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基础作用和服务功能,在综合了全国各地十多所医药类高职院校药学、检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实际后,结合高职高专医药、检验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充分听取了本专业临床专家和专业课老师的意见,按照后续专业课程对《无机化学》课程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编写了这本高职高专药学、检验专业《无机化学》教材。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近年来高职高专药学、检验专业文科学生比例日益加大,学生整体化学基础较差。参考后续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实践内容,遵循“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符合药学、检验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突出了药学、检验专业后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学习所必需的物质结构、反应理论、四大平衡理论、电解质溶液、胶体溶液和表面现象等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缩编及精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化合物等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紧贴药学、检验专业工作实际需要,实验及实践内容的编排做到了简明扼要、绿色安全、生动有趣;各章例题及能力检测题以常见的考试题型出现,后附参考答案,以方便学生练习及复习。将单向灌输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随堂探究性实验,缩减了验证性学生实验,扩大了综合性学生实验,增加了实验现场管理、仪器试剂的正确使用、实验事故的防范及应急处理等生化实验室操作常规及安全自救常识等内容。从药学、检验专业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的需要出发,贯彻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精选了十四个学生实验作为学生无机化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主要方式。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及实践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精心选用(绘制)了各章插图、表格,在各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适当地穿插了看一看(视频、图片、实物等)、搜一搜(网络学习)、做一做(实验探究及验证)、练一练(习题练习)等课堂(课后)自学探究任务,全方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材集实验指导、习题集、课本的功能于一身,减轻了学生负担,实现了课堂教学、实验指导、习题巩固一本通用。教材由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宋克让任第一主编,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周建庆、大连医科大学于昆分别任第二、三主编;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于莉、海南医学院付煜荣、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罗孟君任副主编。全书共十三章,各章责任编辑:第一、五章为宋克让,第二、七章为周建庆,第三章为罗孟君,第四章为付煜荣,第六章为海南医学院李海霞,第八章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吕娟,第九、十二章为大连医科大学于昆,第十章为海南医学院吴良,第十一章为于莉,第十三章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曹明贤。编写过程中,各位编委各尽其力,努力做到认真、严谨、科学、规范,语言简繁得当,表述深入浅出。编者精选及自制(*)了许多插图、表格,力求图文并茂。教材内容的设计及例题习题的编撰都紧密结合了药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要求,实验的设计以实用、简炼、有趣为先,为后续专业课教学全面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模式做了准备和铺垫。本教材主要用作高职高专院校药学及检验专业的《无机化学》教材,也可作为其他药学、检验及相关医药类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辅教材及药学、检验执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用书使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参编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华中科技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也给予了鼎力帮助,在此对所有支持、关心本教材的有关单位和各位同仁表示感谢!鉴于编者学识、能力、实验、咨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位读者尤其是使用本书的老师、同学们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三个时期。在化学科学建立前,古人已掌握了大量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约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之后,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也逐渐产生。约在公元前5000年,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以后又陆续掌握了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矾、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公元32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能进一步演进。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金丹家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性知识,成为化学科学的财富和宝贵经验。近代无机化学(也就是近代化学)的建立源于许多化学家的不懈努力,正是他们不懈的实验探索和卓越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英国的玻意耳(近代化学元素理论的先驱)、法国的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和英国的道尔顿(近代化学之父)功绩卓著。玻意耳以大量实验结果阐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提出元素是一种不能分出其他物质的物质。拉瓦锡是最早采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物质变化研究的,他进行了硫、磷的燃烧,锡、汞等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定量实验,确立了物质的燃烧是氧化作用的正确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在他所著的《化学概要》中,提出了第一个化学元素分类表和新的化学命名法,并运用正确的定量观点,叙述了当时的化学知识,从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归纳化合物组成测定的结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个化合物各组分元素的重量皆有一定比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宣布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毁灭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所组成,并从这个学说引伸出倍比定律,这个推论得到定量实验结果的充分印证。正是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才拉开了近代化学理论研究的序幕。19世纪30年代,已知的元素已达60多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了这些元素的性质,在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现为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定律揭示了化学元素的自然系统分类。元素周期律对无机化学的研究、应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此,化学学科宣告成立,化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化学出现了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等四个学科的分支。


 无机化学(全国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