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报告文学论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转型期报告文学论纲

  • 版 次:1
  • 页 数:305
  • 字 数:245000
  • 印刷时间:2008年12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20066261
作者:龚举善 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
报告文学是一种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边缘性综合文体。关于报告文学文体形态的原始发生,我国文学理论界在不断发掘、梳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古代’发生说”、“近代发生说”和“现代发生说”。鉴于报告文体的新闻特质及其对于新型印刷媒体的依赖特性,我们一般认同报告文学诞生于l9世纪末期的近代社会,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堪称开创性作品。由此推算,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观察,20世纪都是一个风云激荡、气象万千的历史区间。这为报告文学的强劲生长和持续推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根基。借此契机,中国报告文学相继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三次浪潮:一是30年代的抗战救亡报告文学;二是50年代的经济建设报告文学;三是80年代的改革开放报告文学。但我们很快发现,按照“世纪”划分段落未必就是文学研究的*方法,自然也不是报告文学研究的唯一方法。事实上,文学的发展常常具有“跨时空沟通”的特征。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选取1977~2007年这30年的报告文学历史作为理论考量的个案,以期探究中国报告文学在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这一完整转型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规律。
目  录

导论
一文体:现实必要与身份位移
二背景:文化转向与系统参照
三支点:第三转型与话语空间
第一章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 非虚构性
第二节 问题性
第三节 显要性
第四节 广角性
第五节 网媒性
第二章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演进轨迹
第一节 萌生期
第二节 爆发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转型期报告文学的基本特性
转型期报告文学除具有报告文学必备的真实性、现场性、时效性、文学性等一般特性外,还特别强化了“第三转型期”报告文学的非虚构理念以及拥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问题性、显要性、广角性和网媒性。
  第一节 非虚构性
求真务实的真实品性作为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根本特征,有着不可替代的文体意义和美学功能。可以肯定,一旦丧失了写真人、叙真事、议真理、抒真情的真实品性,报告文学将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丢失了“报告”的文学或消磨掉“文学”的报告都不是“报告文学”。由此看来,以“报告”面目出现的不尚虚幻的真实品性便成为报告文学文学性的逻辑起点和本质内涵。
这种真实品性主要包括非虚构性、现场感、时效性三大元素。惟其如此,方能保障报告文学“去虚幻性”的有效实现。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压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尴尬与艰难,紧张感、压迫感、沉重感、危机感以时代情绪的方式弥漫世间。置身此种语境,人们已无暇顾及虚构性作品中的浪漫情节和虚幻性格,转而追求非虚构性作品所提供的可靠信息,“真实”随之上升为至高无上的时代诉求和文学品格。
……

 转型期报告文学论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