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文库·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一本书观遍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纪念性雕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高校社科文库·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一本书观遍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纪念性雕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3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235459
  • 丛书名:高校社科文库
作者:王鹤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读者为艺术创作工作者、艺术评论工作者、艺术院校研究生、相关建设职能部门和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广大艺术爱好者。艺术工作者可以借助本书的理论支撑创作出更不易引起争议的、具有更长远艺术生命的杰出纪念性雕塑作品;艺术评论工作者可以借助本书提高对纪念性雕塑创作规律的认识,从而提高评论水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借助本书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纪念性雕塑的认识并尽可能多了解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保护现有的纪念性雕塑,更合理地运用建设资金;艺术爱好者通过本书,可以逐渐发展为一个成熟、高雅、兼容并蓄的纪念性雕塑鉴赏群体。这几大类读者都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人文和艺术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纪念性雕塑案例、相关历史文献及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力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本质特征,并搭建了一个能够基本解释世界范围内纪念性雕塑主题选择、形式运用、建设过程及寿命问题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系统化、规范化提供智力支撑,以达到有效提高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及管理水平的目的。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基本框架包括6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并提出研究目标、方法;其次,通过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起源来明确纪念性雕塑沿用至今的基本特征;再次,深入分析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并总结出纪念性雕塑建设活动中的三方面行为主体;又次,分析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影响;进一步论及纪念性雕塑的表现对象运用方式;最后,运用例证分析建成的纪念性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问题,指出纪念性雕塑寿命研究对中国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王鹤,1980年6月生于天津市,现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文艺美学方向博士。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7年获天津市第九届“文艺新星”称号。主要从事城市雕塑、公共艺术设计及设计史论研究。 出版《镇馆之宝——世界著名博物馆*藏品》、《展示艺术教育》、《街头游击——公共艺术设计专辑》等专著5部、《中国雕塑史》、《现代设计史》等合著9部,专著《流失的国宝——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中国珍品》及姊妹篇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以来发表《城市雕塑双重寿命周期研究及其应用》等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5篇、第二作者核心期刊论文2篇,CSSCI扩展版论文3篇。 先后完成城市雕塑设计十余座,雕塑《梁斌像》获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美展一等奖(省部级),并被天津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雕塑作品另获省部级三等奖一项。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一项“基于系统论的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全寿命期设计方法研究”(在研)、天津市艺术科学立项重点项目一项“全寿命期理念与中国现代城市雕塑建设与管理” 在研)、天津市政府2011年决策咨询重点课题一项,(已结题)、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两项。

目  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预期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目标
二、扩展研究目标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六节 基本框架
第七节 创新点和相对不足
第一节 回忆能力与早期雕塑的诞生
第二节 表现特定形象的雕塑与其他雕塑的分化
第三节 家族纪念性雕塑从表现特定形象的雕塑中分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写在前面纪念性雕塑是按照功能分类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辞海》对其解释如下:“(纪念性雕塑是)以表彰历史人物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雕塑,一般安置在特定环境或纪念性建筑的综合体中,具有庄严、永久的特征。”在目前可见大部分以功能为前提对雕塑艺术进行分类研究的理论著作中,纪念性雕塑几乎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被称为“雕塑艺术乃至造型艺术的正剧和史诗”。纪念性雕塑的这一重要地位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其在雕塑建设历史上所占有的资源比例、关注程度决定的。也正因为此,任何一件纪念性雕塑作品都不会是一个孤立的艺术现象,不可能完全是艺术家的个人化表达,而必然会与时代背景、政治意志、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不但决定了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艺术类别的普遍内容,还决定了绝大多数纪念性雕塑个体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
  基于此,本书以纪念性雕塑的内容和形式为研究切入点,利用艺术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工具,通过对纪念性雕塑的现有实体、历史资料、现有研究理论进行归纳和深层次发掘,以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本质特征,并争取为当代中国的纪念性雕塑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书第一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引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并对国内外有关纪念性雕塑的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随后提出主要研究目标和扩展研究目标,并进一步提出了准备采用的研究方法。最后简要提出了本书的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没有全面梳理纪念性雕塑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而是着重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出现的社会需求以及技术背景,通过对其起源的明确来强调纪念性雕塑建设中的国家和个人行为从诞生之时就具备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后续分析论述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这一章还对其他章节论述所需的部分个案作了较充分的背景介绍。
  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纪念性雕塑建设流程中的三大主要参与者——赞助者、创作者和接受者,明确纪念性雕塑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以及三大参与者的互动途径和程度。这一章的分析有助于在其后的章节中深入探讨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中的内容、形式选择问题以及寿命管理问题。
  第四章着重分析赞助者在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为赞助者的行事目的和行为特征具有共性,因此纪念性雕塑的赞助者对于创作者选择雕塑形式的要求也具有可供研究的明显共性。这一章首先论述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发起者因素,其后分析了所在地传统对赞助者选择纪念对象的影响、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要求的先决因素、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形式的主要要求以及赞助者影响纪念性雕塑形式选择的手段。

 高校社科文库·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一本书观遍人类历史上的著名纪念性雕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