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逻辑

  • 版 次:1
  • 页 数:656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7年10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0019088
作者:(俄)舍尔巴茨基 著,宋立道,舒晓炜 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1997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三部著作所组成的丛书的最后一部。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亚洲史上堪称最为强有力的思想运动。这种思想运动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渐地扩张到几乎整个亚洲大陆,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岛。因此,这几部著作讨论的是中亚和东亚的主要思想的历史。 本书是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权威性著作。作者通过对梵、藏原典的研究,并借助西方政治理论,对代表印度逻辑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逻辑理论作了系统的阐释和评价。
目  录
书名缩写
前言
绪论
 1.何谓佛教逻辑
 2.逻辑在佛教史上的地位
 3.佛教哲学的第一阶段
 4.佛教哲学的第二阶段
 5.佛教哲学的第三阶段
 6.佛教逻辑在印度哲学中的地位
 7.陈那之前的佛教逻辑
 8.陈那的生平
 9.法称的生平
 10.法称的著作
 11.《量评释论》各品的顺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部分 实在与知识
  1.佛教逻辑的范围和目的
“凡一切成功的人类行动都必然以正确的知识为先导,所以我们要研究它①。”这是法称给知识论所划定的范围与目的②。人的目标或是肯定的、或是否定的⑧,或者是欲求的、或者是回避的某物。预期的行动④在于达到所欲而避开非所欲。正确的知识⑨是成功的知识,即是说,它跟随有决心或判断@,后者便会引导成功的行动⑦。那使人误入歧途的认识,即欺骗有知者的希望和欲求的认识便是错误的认识⑧。错误与 疑惑①是正确知识的反面。疑惑是双重性质的。它可能是根本无知的怀疑,因为它全然没有决心和判断。这种疑惑便不会引起预期的行动。但它也可能包含了对成功②的企望或对失败③的了解,这60就会象正确的认识一样,引导判断和行动。农夫并不能确信丰收,但他指望有好收成并采取行动④。他妻子并不知道有行乞僧人要来,不知道会不会要施舍给他为别人准备的食品,但她预料他不会来,所以罐子热在火炉上⑨。
法称的这个知识论定义与现代心理学所认可的定义相差不远。心理学被定义成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的特性就是“对将来的结果的寻求及对所欲达到的目标的手段选择。”印度的这门学科只限于研究精神的认识现象、真理与谬误,限于人类知识范围。内心的情感成份不在研究之列。从认识的现象定义看,总得说认识活动中存在着(虽然它可以是微妙难言的)情绪,或者是欲望或者是厌恶⑦。这一点在佛教的认识理论中自有特别的意义,因为那称作我(ego)的本质被认为是由情感成份构成的。而详细的分析这些情感并估量价值也就构成了佛学另一分支的内容,而不在认识的真理与谬误的讨论中考察。
  ……
书摘插画
插图

 佛教逻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