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十法》释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外科十法》释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7746304
  • 丛书名:传统中医药临床精华读本丛书
作者:周德生,喻嵘 总主编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内容简介
  《传统中医药临床精华读本丛书》是中医古籍图书中由100多种精选而成,主要是针对临床中医各科医师在辨证论治、用药配伍、禁用时间等问题,通过古人的经验告诉读者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针对各科疾病群的论治的方法和用药上的奇妙之处,很有出版价值。
目  录
内消法
艾灸法
神火照法
刀针砭石法
围药法
开口除脓法
收口法
总论服药法
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
将息法
发背(对心发肾俞发搭肩手发足发)
脑疽(对口偏对口)
鬓疽(发颐时毒大头天行)
井口疽(胁痈肚痈鱼口臀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刀针砭石法
  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需要深浅合度。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如按下软而不痛,肿随手起者脓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若脾气虚弱者,宜托补之。又须看其脓之深浅,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亦浅。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脓腐于肉,皮色不变者,宜以刀刺人深处,放出瘀脓,或灸开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烂越深也。其小刀,须利刃,勿令病者见,恐惊彼耳。砭法,施于头面及耳前后,因其漫肿无头,急用此法,以泻其毒。取上细瓷锋,用竹箸,夹住紧扎,放锋出半分,对患处,另以箸敲之,遍刺肿处,俾紫血多出为善。刺毕,以精肉切片贴,再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此地不宜成脓,头肉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砭法断宜早施。
  【按】刀针砭石法即以刀、针对伤口直接切开去腐脓。《素问》日:“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灵枢》曰:“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李东垣日:“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随病所宜也。”《内经》谓针石、砭石、针,其实一也。今时用镰者,从《圣济总录》丹毒论曰:法用镰割出血,明不可缓也。合扁鹊云: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此举《素问》血实宜决之。又《气血形志论》曰:形乐志乐,病生于内,治之以砭石。盖砭石者,亦东方来,为其东方之民,其病多疮疡,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证候,非止丹瘤也。但见肿起色赤,游走不定,宜急镰之,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镰镰之,要在决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轻用,忌其太深。《内经》所刺皮无伤肉,以其九针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镰之法,虽治疮疽、不可轻用也。又日:古人用砭石、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势变走。《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于针石也。岐伯五治论云:砭针,乃磁石锋芒利快,决毒甚便,乃东方之民,善于此,用T-疮疖、丹瘤,涂生油于赤肿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心法》曰:上古有砭石之制。《内经》有九针之别,制虽不同,而去病之意则一也。其疮疡一科,用针为贵。用针之际,虽云量其溃之浅深,尤当随其肉之浓薄,若皮薄针深,则反伤良肉,益增其溃,肉浓针浅,则脓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针者可不慎哉!至于附骨疽、气毒流注及有经久不消,内溃不痛者,宜燔针开之;若治咽喉之患,当用三棱针;若丹瘤及痈毒,四畔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则重者减,轻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痈,脓胀闷瞀,以卧针刺出脓即苏。一人患囊痈,脓熟肿胀,小便不利,几殆。急针之,脓水大泄,气通而愈。大抵用针之法,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针而不用,医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针,遂至脓已成而不得溃,或得溃而所伤已深矣。卒之夭亡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程氏认为:凡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
  ……

 《外科十法》释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