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起步的地方(黄浦卷)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读物 > 生态环境 > 上海起步的地方(黄浦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500668
  • 丛书名: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
作者:袁念琪 著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编辑推荐
《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是由上海百家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为上海市民及各地游客纵深展示上海各个城区的大型丛书。
本书为丛书之黄浦卷,包括建设成就、历史沿革、胜迹新景、今昔名人等。重点围绕黄浦区地标性建筑,展新颜、谈故旧,在新与旧、远与近、深与浅的有序比照与变幻中,灵活地展示黄浦区的嬗变历程与演变特点,阐释黄浦区人文历史的细节与特征。  
内容简介
南市是一个上海“资格”最老的城区,是上海的核心所在,自1292年上海置县以来,南市七百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老城厢。而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则在南市之北,重量级金融机构云集、商贸文化高度发达。2000年夏,南市与黄浦两区合二为一,南市北市珠联璧合,从而使新黄浦区拥有了一大批诸如南京路、外滩、豫园城隍庙等等上海市著名地标。悠久的革命传统、深厚的人文历史脉络连接着这个中心城区的楼宇街市。纵观其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海起步的每一个深深浅浅的脚印。
目  录
出版缘起
总序(熊月之)
前言
在水一方
 学院路:县署之地
 陆家浜路:南市大马路
 十六铺:上海水门
 汉口路:公共租界工部局
 中山东一路:外滩源
 南京东路:中华商业第一街
 人民广场:昔日跑马厅
 北京东路:生产资料街
 西藏中路:皮件街
 金陵东路:骑楼风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山东一路33号。
我第一次把这个地址写在通讯录上,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我是个财贸记者,用今天的术语,算是个财经记者。当时上海主管外贸的市外经贸委机关在33号里面办公。在外白渡桥脚下的这个大院里,还有一些与外国搭界的研究机构,如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后来,33号里的单位越来越多,里面搭起了不少可拆卸拼装的活动房屋,在里面办公的有外经贸委的团委,有当时上海唯一向在沪外企提供雇员的对外服务公司等。
英国领事馆这个二层建筑,建成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楼房的台基明显较高,说是考虑这里地势较低的缘故。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是倒圆拱形。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屋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为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样式。
这栋房子距今已有131年历史,是外滩最老的建筑;而被有些资料称为“外滩第一楼”的“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则建成于1906年。如果要算英国领事馆从老城厢搬到这里的1849年,那还得加上24年,这就有了155年的历史。
有了外国人,才有了外滩这个名字。老外把外滩叫做“Bund”,这一词儿源于印度语,意为“东方水域的江岸”,该词为英国人17世纪学自印度,后带到中国。
上海的一位历史研究人员认为:外滩的“外”应是“外国”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滩叫“黄浦滩”。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围人”,“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在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的一则广告中,就用“外滩”代替“黄浦滩”。
有了外围人的外滩,成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一个缩影。
1843年的外滩,就有大量的私人码头。后来,英国人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从此固定了外滩的岸线。外滩先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英国怡和洋行进驻外滩,这是在上海开分号的第一家外国公司。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英国人修建了与外滩成“丁”字形的、专供外国人休闲的“花同(Park)弄”,这就是今天南京路的前身。自从1847年英国丽和银行进驻外滩,成为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外国银行之后,各国银行纷纷进入外滩。截止1949年上海解放时,外滩共有外国银行六百余家、外国商业团体四千多个。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其金融市场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三,号称“远东的华尔街”。
百年外滩同时也有了“万围建筑博览会”之称。同样是截止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外滩在从外白渡桥到金陵东路这1500米的地段上,共有西式大厦一百二十余座。其中既有巴洛克风格,又有罗马风格和哥特式风格;集中了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和奥地利等17种最具代表意义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书摘插画
插图

 上海起步的地方(黄浦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