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4月01日
  • 开 本:18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3069321
作者:张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编辑推荐

   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何在?

   为什么经济制裁日本不一定有效?

   美国战略重心是否真的东移?

   美国是否还能“管住”日本?

   东亚“无极化”的未来会怎样?

   作者用“认知”和“误认知”的分析框架,对中美日之间的相互认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策实践进行的分析,有助于读者从庞大的信息量和瞬息变幻的具体事件中拨开云雾,把握本质。

 
内容简介

    由于中美日三边力量的变化,且三国都处于自我认同、国际定位的变动期,三边关系一定程度的紧张不可避免,也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如何使这种紧张可控,不至于发展为全面对抗。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国内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作者简介

    张云,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国际政治)、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曾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麻省理工学院(MIT)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济广报中心客座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客座资深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美日三边关系、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等。出版有学术专著三部(英文一部,中文两部)。在中、英、日文学术杂志如The Pacific Review, Harvard Asia Quarterly等上发表论文多篇。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开设有个人专栏《天下纵横》,就中美日关系、国际关系等定期发表文章百余篇。

目  录

001序言
第一部 中日相互认知与中日关系
003 中日关系的再正常化
009 中日为什么建立不起来战略关系
014 中日关系的未来在于真正和解而非新的法律
019 美国对日外交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024 中日关系中的“内压”大于“外压”
029 误认知的困境与中日关系之一——预设中国外交革命性转变的危险性
037 误认知的困境与中日关系之二——预设日本已经全面右倾化的危险性
042 中日相互定位再平衡的几种可能
047 中日关系未来定位:稳定的工作关系
052 日本的右倾究竟有多可怕
057 中日历史问题的症结
前  言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展现出一幅混沌的图景。一方面,本地区的经济规模日益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欧盟,地区内贸易依存度超过六成,各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增加为本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着强劲的推力;另一方面,本地区的国际政治则展现出无序和令人担忧的趋势,朝鲜半岛核危机、中日东海争端、南海问题、历史问题周期性的升温在经常提醒人们,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并不会自动地带来外交上的红利。地区国家都很清楚,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疑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国际政治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没有国家愿意看到军事冲突或者战争的爆发。然而,意愿是一回事,结果很可能是另一回事。本地区在今后几十年会保持和平稳定还是走向冲突乃至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最重要的三个国家——中美日之间的互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东亚“无极化”的未来会怎样

没有人怀疑21世纪世界经济引擎之一是东亚,然而东亚地区国际政治的现状常常让“东亚世纪”的乐观预测显得沮丧。中日关系恶化,日韩关系紧张,朝鲜核问题前景不明,海洋争端与安全困境等,让本地区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冷战结束初期,一位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学者曾经发表题为《冲突已经成熟》的论文,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亚洲在走向多极化和民族主义过程中,很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甚至战争。上述悲观预测在过去20年东亚和平与繁荣中没有得到验证,然而当下东亚的国际关系似乎又回到了上述老问题上。当我们感到困扰找不到答案时,不妨先把现在放一放,可以像这位学者一样驰骋思维,对20年后的可能情景做一些可能的预想后再来分析。

“单极化”曾是历史上东亚国际体系的常态

在国际关系中,考察国际体系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判定“极”(polar)。例如,冷战时期被定义为两极世界,冷战后被定义为美国一超的单极世界及新兴大国崛起后的多极世界。如果我们用“极”的尺度来衡量东亚,20年后的东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回答过去和现在东亚地区国际体系呈现何种“极”的问题。在西方殖民主义开始进入亚洲之前,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的绝对超强地位,事实上确立了中国在东亚单极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周边国家通过“朝贡贸易”从单极中心的中华帝国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认可,中国则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军事威慑以及文化软实力,确立了中心和周边的等级关系,以及协调仲裁周边国家之间纷争的合法性。鸦片战争后,中国周边国家逐步沦为西方殖民地,古代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单极体系瓦解。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体系过渡,日本在20世纪40年代用武力确立了短暂的以日本为中心的单极体系。1945年日本战败以及本地区进入冷战后,在亚太地区的海洋区域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国际体系,大陆部分则成为美苏中角力场,没有形成明显的体系。以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及1989年冷战结束为标志,亚太地区实际上进入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可以被广义地看成积极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概括说,就是东亚或者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经历了超长期的中国单极、超短期的日本单极以及较长时期的美国单极阶段。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