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377685
  • 丛书名:大预警丛书
作者:凌四立,张凯 编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内容简介

  在大众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危机。为建设一流大学,我国大学学术组织变革势在必行。《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基于危机管理的视角,通过梳理国内外大学学术组织的历史演进,廓清了大学学术组织的结构要素与运行模式,同时对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阻力和动力进行了扼要分析,并就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重组与整合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围绕大学学术组织中学术团队的预警性治理和干预进行了重点研究,针对大学学术管理危机提出了相应对策。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弥补了同类研究对大学学术危机管理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学术团队治理研究的内容与视角,对大学学术组织中学科群系统的演进及学术团队的治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可供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凌四立,男,1965年生,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现为长安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中山大学获法学双学位,2006年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关系。 张凯,男,197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事处副处长。2000年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和2011年先后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应急管理,重点研究危机预警与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构建及创新。多次主持或参与应急管理和高等学校人才战略等方面的重要课题研究,2009年获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专注于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治理制度改革及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研究。

目  录
总序
序
第1章  绪论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全球化
    1.2  大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
    1.3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一流大学建设
第2章  大学学术组织概述
    2.1  大学学术组织的内涵
    2.2  大学学术组织的特征
    2.3  大学学术组织的职能
第3章  大学学术组织的历史演进
    3.1  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的历史演进
    3.2  国内大学学术组织的历史演进
    3.3  大学学术组织演进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大学学术组织结构要素与运行模式
    4.1  大学学术组织的结构要素
    4.2  大学学术组织的结构类型
    4.3  大学学术组织的运行模式
第5章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动力
    5.1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阻力
    5.2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的动力
第6章  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整合与重构
    6.1  整合与重构的影响因素
    6.2  整合与重构的原则理念
    6.3  整合与重构的方法措施
第7章  大学学术组织中的学科群系统
    7.1  群/集群与学科群系统
    7.2  学科群系统的自组织机理
    7.3  学科群系统内学科间的竞争与共生分析
    7.4  学科群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第8章  大学学术组织中的学术团队
    8.1  团队与学术团队
    8.2  学术团队与学科群系统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8.3  学术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第9章  学术团队的预警性治理和干预研究
    9.1  危机与危机管理
    9.2  学术团队的预警性治理研究
    9.3  学术团队的预警性干预研究
第10章  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危机中的对策
    10.1  我国大学学术管理的危机
    10.2  大学学术管理危机中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绪论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全球化
大学,简而言之,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小而言之,是在一定场所里围绕学科建立的通过加工高深知识而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等职能的组织,是一种学术团体;大而言之,是衍生学术的学科群组织系统。张应强(2006)认为,要把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科群系统在不断演进,包括大学学术组织在内的高等教育也随着学科群系统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大学学术组织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正经历着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大学学术组织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遭到社会的淘汰;另一方面,大学学术组织在适应社会的变革中,又不能破坏自身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阿什比,1983)。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的一系列变化。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Trow,1974)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谢作栩,2001)。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各方面压力下,最先开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物质基础比较发达的欧洲大陆率先做出回应,形成了第二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三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则


主要发生在一些社会和政治处于双重转型的国家,其余的大多数国家也在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努力。此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褪去了先前的激情,开始变得更理智,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我国自1999年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用了5~6年时间开始告别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2336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2005)。2010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23所,各类高


 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与预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