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精装圆脊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精装圆脊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0674915
作者:卓新平 主编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内容简介
宗教学在世界学术史上为一门新兴学科,始于19世纪下半叶,通常以西方学者麦克斯·缪勒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率先使用“宗教学”术语为开端。宗教学从精神、社会等层面系统探究人的宗教现象,涉及有关人类文明进程、人类精神奥秘的许多基础性、理论性、历史性和知识性问题。这一研究从人的精神世界及精神生活触及人的“心路历程”,乃一种“谋心”之学。对此,缪勒阐述了其对宗教学核心范畴“宗教”和“神的观念”之基本认知。他认为,“宗教”揭示了“人的灵魂”与“神”的关系,旨在达到人的灵性内在与神圣超越的沟通。这里,“宗教”既为表达人之神秘内在性的“心学”。又乃反映人不可企及之超然存在的“形上学”。但“宗教”是人的认知和追求,有着鲜明的主体性。缪勒解释说,“神的观念”实际上为人之心灵“关于完美境界的最高理想”。由此可见,宗教学对其认识和理解宗教有一种基本定位,从中亦形成其学科本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系统性,归纳出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方法。这些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宗教史学的纵向梳理方法、比较宗教学的横向比较方法、宗教类型学的综合归类方法、宗教人类学的田野考查和实证方法、宗教现象学的中止判断和本质洞观方法、宗教社会学的社会抽样和功能分析方法、宗教心理学的象征符号破译和精神分析方法、宗教哲学和宗教批评学的价值判断和本质定性方法等。对这些不同方法的侧重或突出,遂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和各种学派。
目  录
正编
 绪论:20世纪的中国宗教学发展
   一、对“宗教”的基本认知和理论学说
   二、佛教研究与佛教学
   三、道教研究与道教学
   四、基督宗教研究
   五、伊斯兰教研究
   六、其他宗教研究
   七、结语
 第一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宗教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发展沿革
   一、中国宗教学的兴起
   二、1949年至1976年中国宗教学的理论兴趣
   三、1976年以来中国宗教学体系的创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宗教学理论研究
宗教学理论研究,是指源自各宗教研究却超越其具体研究而获得的普遍性、规律性宗教理论和方法研究。其特点即以客观的、中立的、理性的立场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学术观察、描述、分析和研究。这种研究既不基于宗教信仰而展开神学和宣教意义上的介绍和阐述,也不以反对和批判宗教的态度来指责、评断宗教。以这种观察性、描述性和分析性为特色的宗教学在世界学术史上为一门新兴学科,始于19世纪下半叶,通常以西方学者缪勒(Max Mueller)于1873年发表《宗教学导论》首先使用“宗教学”(亦译“宗教科学”,science of religion)术语为开端。这种以研究各种宗教为己任,却又不同于各种宗教信仰的宗教学于20世纪初传人中国,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宗教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及发展沿革
一、中国宗教学的兴起
中国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受启蒙思潮、西学东渐和西方宗教学理论引入的影响,中国学界开始译介西方的宗教学理论,进而对宗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及宗教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展开讨论,提出了中国学者的相关认知和独特见解。在此之前,中国的宗教研究基本上为教内学者和相关人士对其教义、经典、礼仪等的整理、诠释和阐述。这在佛教、道教、儒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中都有悠久历史。但其研究成果多为护教、宣教和弘教的著作,故谈不上客观的、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学研究。
  ……

 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精装圆脊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