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视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新课程·新理念·新视域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10044511
  • 丛书名:国家特色专业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丛书
作者:刘丽丽 编著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进入新的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取向开始超越单纯的教育体制改革,关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革新,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与师生活动的微观层面,在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发展、寻求超越。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把重建课堂作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这种变化不仅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应该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当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新的课程理念、新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国家新一轮课程提出的新观念、新要求正在被广大教师理解和接受,并已经开始影响他们的教学行为,改变着他们的教学实践。教师是课改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新课程理念能准确地把握和解读,而且要具备自觉地、熟练地、准确地将新理念熔铸到教学实践的能力。但深入教改课堂,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行为中对新理念的理解和应用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中,如何把新课改理念转化成教学实践的能力参差不齐。
作者简介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永远的背影——“教学文本”与“学生人本”
第一节教学现场:永远的背影——《背影》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节细节分析:让人文关怀在语文课堂上闪光
细节分析一: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细节分析二:民主与平等是生命的阳光
细节分析三:鼓励与关爱是春日的暖阳
细节分析四:情意的提升是润物的细雨
细节分析五:平等对话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细节分析六:知识的建构是学生前行的基石
 第三节理念提升: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性质的理性解读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解读
二二、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性的缺失
三、语文课程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三节理念提升:新课改下语文学科性质的理性解读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本特·萨缪尔森在2002年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致词说:“近来,全球科技的重点之一,是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以弥补这两大学科的裂缝。如诺贝尔得主赫伯特·西蒙教授所言‘创造力存在于艺术和科学之中’。应该看到,不同文化中孕育出的知识不但对个体而且对整个民众的创造力都是异常重要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相对于人类的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和思维活动而言,语文是工具;相对于学生一生、课程结构而言,语文是基础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深广的影响。语文教学要依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将发展语文能力与建构人文精神统一起来。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正确解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两句话概括其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而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以人为本应该是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语文课程不但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人文性。
  (一)确定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基础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看,“语”理解为语言,是指广义的语言,包括El头语言和书面语;“文”理解为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的条件,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学是

  ……

书摘插画
插图

 新课程·新理念·新视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