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6111987
作者:孔朝晖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编辑推荐

     孔朝晖编著的《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中十年(1950—1959)的报道历程为基础研究对象,在《真理报》大量有关中国的文本和中苏从建交到“分裂”之前的历史框架内展开研究,来观察中国作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在苏联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重点考察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特殊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形象在被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性,并摸清这些特征与规律所反映出的苏联的文化心理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心理和意识同整个俄罗斯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传承关系。

 
内容简介
孔朝晖编著的《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从《真理报》中勾稽出不少资料,又辅之以理论分析,分五章详加阐述。《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中不少观点值得关注。如通过第四章的分析,她看出了通过《真理报》等媒体,“兄弟”关系在中国和苏联民众中具有双向塑造作用:尽管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与殖民无关,但实际上从苏联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上也看到了类似的方式。苏联官方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制度化(政治、经济、土地改革,等等)和符码化(文化艺术的强制性话语形态)的过程,将自身对中国——社会主义阵营中最重要一员——的想象转移到了中国人民身上,并在十年当中成功塑造了中国人对自我的想象:照搬苏联模式。报纸为“重现”这种想象提供了技术上的大力支持。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一名普通公民每天拿到《真理报》时,便会感到中国人与他一样享受着社会主义带来的幸福。当苏中两国的人民在歌唱《莫斯科——北京》时,他们便经历了同时性的体验,苏联人民和中国人就身处于被共同的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联结在一起的想象的共同体。再如在第五章中,她分析了苏联塑造中国形象的唯政治性,将中国视为文化上的他者等问题,进而认为:俄罗斯与中国的特殊地缘政治关系和中国形象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多变性,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隐忧。隐忧直接导致苏联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控制。而俄罗斯传统的亲欧性和自我文化崇拜,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遍的、大众化的求知欲。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被政治遮蔽的重要因素。中国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政治上的“兄弟”,而却是文化的“他者”。苏联树立自身的国际权威和强调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它塑造中国形象的唯政治性;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却造成了它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感。该著作摆在读者面前,是深是浅,是生涩还是圆融,读者方家自会明鉴。
作者简介

     孔朝晖女,l977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士、辽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2008年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当代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文化比较。 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在饿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文系访学一年。曾在《远东问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办)、《俄罗斯文艺》、《中外文化与文论》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并在201 0年出版的专业工具书《比较文学学科史》中独立撰写《当代苏联比较文学学科史》一章。20l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49一1959年苏联((真理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文化隐喻”主持人。

目  录

 “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