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

  • 版 次: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
  • 开 本:128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415238
作者:叶梓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内容简介
茶,在神农时代是一种解药,解他草之毒。文人雅士喜欢茶,以茶入诗,以茶入画,给茶道注入了隐逸之气。“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是对茶的吟咏,也是茶画的题材。本书就是从中国历代与茶有关的画作来解读当时人生活,尤其是当时文人的生活旨趣。自唐代《萧翼赚兰亭图》画中出现茶的影子,此后历代画家如文徵明、唐寅等多有绘制与茶有关的场景:停琴待茗图,溪边煮茶图,寒夜客来图,等等。最重要的,画中的茶,已经不单纯的是饮品,而是借茶来寄托高洁、端正的文人品行和操守。茶道,是历代文人雅士淡然处世的生活方式。茶道入画,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直接映像。煮水,煎茶,焚一炉香,展卷读经,掩卷弹琴。山中岁月,壶里春秋,听风入松,看水煮石,等闲春朝秋夜,日日是好日。
作者简介

叶梓,本名王玉国。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文集《馈赠》《天水八拍》《流浪的诗圣》等多种。现居苏州,供职于吴中文化馆。

叶梓先生爱茶,研究茶文化,翻阅古代绘画中与茶有关的画作,古代诗词中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兼及当时人的生活习俗,颇有心得,写成文章,与读者分享。

目  录
茶史上的“鸿门宴”
自娱自乐
琴声萦耳,茶香扑鼻
雅集
一点江湖
卢仝煮茶,侧耳松风
陆羽回到了辽阔的山水间
撵茶之美
乘凉
煮雪烹茶
安处斋、龙门茶屋及轶事
莽莽深山且煮茶
辽代壁画里的茶事
夜半酒醒
媒体评论
茶画:目击而存

文/周末

童年记忆中,父亲用一只鼓腹收口的小陶罐放在架了柴火的铸铁火盆上来熬茶,用的茶叶是价格便宜的粗茶,味苦,熬到酱黑色倒出来能吊住线最为过瘾。我们管这样煮出来的茶为“罐罐茶”。在一旁的我每想讨一杯时,父亲告诫我:小孩子别喝茶,不然会把脸喝黑的。故此,打小对茶就充满了敬畏。
后来,在县城读高中。有一次,地理老师讲起茶的种植时,这样调侃:上茶是妙龄少女在初春时节用手一叶一叶采的,而粗茶是老大爷在茶树底下用扫帚扫的……十多年过去,那位可爱的地理老师如今享受着退休生活,当太阳照临那座北方小县城汽车站的大钟时,他和戴着圆形石头镜的同龄人开始捣一顿罐罐茶。
是的,民间的说法是“捣”。若被古人见了,一定会笑话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琴声萦耳,茶香扑鼻

一名仕女坐于石床之上,面前是一床古琴,她正在专心调琴;其右,另一名仕女端着茶碗,像是要轻啜的样子,却又停下来了,目光注视着调琴者;再右一些的仕女,身子微微前倾,朝向调琴者。她们三个人分别隔着一株梧桐与一株花树,这些植物的出现,不仅让画面的布局匀称有致,还让这座唐代的庭院绿意盎然。侧立两旁的侍女,手持茶器,以茶应之。
这是周昉在《调琴啜茗图》里呈现的一段唐代仕女生活。
擅画仕女、被人誉为“周家样”的周昉,还画过一幅《烹茶仕女图》,可惜的是和另一位画家杨升的同名画作《烹茶仕女图》,像一对孪生姐妹,集体走失在漫长的时间之河里,只把它们的芳名留给了画史。《调琴啜茗图》的这幅茶画,开启了琴与茶美好相遇的先河——从此以后,琴与茶,像一对高邻,更像知己,成双成对地走进了画里乾坤。
这是茶道与琴道的一次握手言欢。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从最初的药用逐渐发展为饮用,再到后来发展成具有一定程序的茶道,走过了漫长的几千年历史。在中国茶道里,最讲究的就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通过茶来寻找生命真谛的终极追求。茶道的理想是安贫素、远荣利,从容淡泊,静心尘世。这其实与陆羽在《茶经》里论及的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异曲同工。“琴者,情也;琴者,禁也”,此“情”此“禁”,正是中国古琴追求的清、正、平、和,与茶道恰好一脉相通。
早在遥远的神农氏时代,为了这场高山流水的相遇,琴与茶就出发了。神农尝遍百草而得茶,他还“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发明琴瑟,流传至今的古琴样式里就有“神农式”。经过数千年的行走,它们终于从古代抚琴品茗的日常生活走进了笔墨之中,完成了一次堪称历史性交汇的华丽嬗变。
如果说《调琴啜茗图》是琴茶相随的一次发端,勾勒了古代仕女在骑马、舞剑、歌舞之外的一段世俗生活,那么,后来的历史流变中的琴茶如影相随,既是文人闲适生活的写照,亦是寄存隐逸思想的一处后花园。
诗人白居易就写过一首《琴茶》,其诗曰: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