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

  • 版 次:1
  • 页 数:287
  • 字 数:322000
  • 印刷时间:2006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0649186
  • 丛书名:中国成语文化书系
作者:霍仲滨 编著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编辑推荐
深厉浅揭:“涉浅水撩起衣服趟过,涉深水穿着衣服泅渡。”现在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史却提示:源于《诗经》的这条成语中隐藏着个3000多年前赴女友约会的男子没有内衣的尴尬……
  如今,服饰文化研究已然兴盛,专家众多,论著迭出,特别是高春明先生的研究,深入广博,令我景仰。与之对应的是,社会公众对传统服饰的关注也日益趋热,不仅是重温那个锦绣年代,而且呼唤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传统服饰样式重回人们身上。逢有传统节日,一些青年人开始穿上自制的“汉服”走上各地街头,或行成人礼,或大事宣传,令人动容。这本小书就是向高春明先生等专家学习的成果,也是力图为关注传统服饰的读者和“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服务的一个尝试。  
内容简介
  【深厉浅揭】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穿着衣暇泅渡,这条源自《诗经.匏有苫叶》的成语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联系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深厉浅揭”并非善于变通,而是迫不得已,其中隐藏着一个3000多年前赴女友约会的男子没有内衣的尴尬,而这种“尴尬”在中国古代长久绵延。
  【美女簪花】以簪花舞笑的美女比喻书法、诗文的清新秀明。在中国占代,以鲜花插在火上作为装饰早在汉代已经出现,簪花之俗在妇女中历久不衰,至宋为盛,而就在近二二十年开始匿迹。回望历史,不仅女子劗花,花朵也在男人头上大火方方地招展,甚至由皇帝赏载,构成了花团锦簇的盛景。
  【金龟换酒】当年,贺知章一见李白,呼他为“谪仙人”,解金龟,换美酒,成语“金龟换酒”即由此而来,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这种豁达真是千真万确,因为金龟不是只以金质为贵的小玩意,而是唐代官员官阶的标志物,把它卖了换酒喝,不是…艘人做得出来的。
  【衣锦还乡】古人一旦富贵,想到便是回到故乡,因为可以向乡亲夸耀。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宗族观念很重,光宗耀祖是支撑中国古人仕途进取的动力之一。衣锦还乡,成为中国占人*的一个梦想。正是这个梦想毁了项羽。
作者简介
霍仲滨,20世纪60年代生人,编辑,记者,供职于新闻媒体凡卜六年。发表各类作品近百万字,获各类奖项多次,回头检视,多属“易碎品”,决计写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幼稚时为诗,及壮思路渐杂,游走于文史之林,不能为一棵大树而舍弃森林,兼职业之故,遂成“杂家”之癖,坐
目  录
一 孔机绣罗衣裳照暮春——成语中的外衣形制
 颠倒衣裳/ 颠衣到裳/ 倒裳索领/ 衣锦絅衣/ 裂裳裹足/ 裂裳裹膝/衣不重帛/ 绨袍恋恋/ 绮襦纨绔/ 荆钗布裙/ 坏裳为裤/ 不衫不履/ 断袖之癖
二 十幅红旗补破裨——成语中的内衣
 深厉浅揭/ 纨绔子弟/ 虱处祥中/ 花下晒裈/ 同袍同泽/ 坦腹东床
三 衣带渐宽终不悔——成语中的服饰辅助性元素
 捂绅先生/ 荐绅先生/ 缙绅先生/ 搢绅之士/ 革带移孔/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窃钩窃国/ 兼官重绂/ 鸣玉曳组/ 鸣玉曳履/ 玉佩琼琚
四 愿在丝而为履——成语中的鞋
 葛屦履霜/ 屦贱踊贵/ 足不履影/ 三千珠履/ 青鞋布袜/ 踏破铁鞋/ 靴刀誓死/ 隔靴搔痒/ 隔靴爬痒/ 隔靴抓痒/ 面似靴皮/ 履舄交错/ 蹑跻檐簦/ 蹑屏担簦/ 离蔬释跻/ 离蔬释屏/屐齿之折/ 弃如敝屣/ 鞋弓袜小
五 谁见薄衫低髻子——成语中的发与冠
 被发文身/ 被发左衽/ 断发文身/ 黄发垂髫/ 总角之好/ 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 以规为填/ 充耳不闻/ 冠冕堂皇/ 世代簪缨/ 南冠楚囚/ 角巾私第/ 角巾东路/ 狼吃幞头/ 象简乌纱/鞭丝帽影/ 雨巾风帽/ 乘车戴笠/ 椎髻布衣/ 截发留宾/ 截发锉藁/ 巾帼英雄/ 帼豪杰/ 巾帼奇才/ 巾帼须眉/ 巾帼丈夫/ 丰容盛莆/ 美女簪花
六 铅华不御得天真——成语中的古人化妆
前  言
追忆锦绣年代(后记)   “白衣裳凭朱栏立,凉月趖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半夜读容若的这篇《采桑子》,神思竟然有些恍惚。近两年时间,夜晚都是在看古人的形象资料,翻读今人对古代服饰的著述,然后赶写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 绣罗衣裳照暮春——成语中的外衣形制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唐时丽人早已远去。作为衣冠古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衣装形象是怎样呢?那“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绮思,“白衣裳凭朱栏立”的清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太久远了,让我们借着几串成语,梦回那华裳锦绣年代吧。
  【颠倒衣裳/颠衣到裳/倒裳索领/衣锦绸衣】
  我们在口语中经常称衣服为“衣裳(shang轻声)”,“衣裳”一词已成为可以指称包括上衣、裤子、裙子甚至内衣在内的一个集合名词。但在古代,衣裳(chang)分别指上衣和下裳。许慎《说文解字》称:“上日衣,下日常(裳)。”段玉裁注释:“常(裳),下裙也。”裳是一种裙状的遮避下体的服装。
  与今天我们所穿的上衣形制不同,从商周直至清末为止的3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古人的上衣在形制上主要是采用掩襟交领式。掩襟也被称为大襟,就是上衣的两片衣襟比我们现在的衣襟在左右方向要长半个身体的宽度以上,穿着时两片衣襟分别向左向右牵拉,相互交叠,并用宽长的衣带在腰际围绕固定。
  作为商王武丁后妃的墓地,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一件玉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上衣两袖的长度接近手腕,衣襟相互交替于腰前形成V型领口,衣下摆束于下裳之内,宽带束腰固定住衣裳,这正是上衣下裳制的文物证明。
  2000多年前在位于今天山东省北部,一个寒冬的清晨,一个齐国小吏恋恋不舍妻子的热帔窝,分明误了时间,他匆忙地摸索着穿衣裳,由于天色未明,竞将上衣下裳搞颠倒了。他不禁嘀咕着:“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这正是《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为我们留下的有关的历史记录,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条成语“颠倒衣裳”。
  作为成语,“颠倒衣裳”本意是讽刺朝廷号令不准时,使小官吏忙碌不堪,后以之比喻伦常失秩,或即用其本意,指匆忙乱了顺序。如《后汉书班彪列传》中说“四方之士,颠倒衣裳”,就是指四方之士急匆匆争相归附的意思。此外, “颠倒衣裳”也作“颠衣到裳”,出自汉代杨雄的《太玄》。
  衣、裳分裁,在下裳上不可能找到衣领,所以相传为春秋时期名家的著作《邓析子》中称:“逆理而求之,犹倒裳而索领。”意思是说违背道理去寻求,就像在下裳上找衣领。成语“倒裳索领”由此而出。
书摘插画
插图

 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