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3320928
作者:周远斌 著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伦理指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准则与秩序准则,孔子所建构的儒家伦理也以此为宗旨。儒家伦理在孔子初建后,经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后学的丰富、发展和宏扬,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推尊推广,成为中国古代最普及、亦最有影响力的道德规范。儒家伦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中国古代叙事的影响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
作者简介
周远斌,1969年,山东泗水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红楼人物百家言——薛宝钗》等专著。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儒家伦理概说
第一节 “伦理”释义
第二节 儒家伦理的历史渊源
一、宗法伦理在周初的建设
二、宗法伦理在孔子之前的发展
第三节 孔子对儒家伦理的建构
一、孔子基于仁之建构
二、孔子基于礼之建构
第二章 先秦儒家诸子与《春秋》
第一节 孔子与《春秋》
一、孔子编撰《春秋》
二、孔子于《春秋》之功过
第二节 孟子与《春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先秦儒要诸子与《春秋》
第一节 孔子与《春秋》
现存《春秋》属纲要性记事,叙事简略,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只用了一万六千余字。在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上,古今有正反两种观点,一认为《春秋》经过孔子的笔削,并寄寓了孔子“纲纪天人,推明大道”的理想,一认为与此相反,孔子与《春秋》没有关系。持前一观点者为主流,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后,汉儒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观点;汉代以降,直至今天,多数学者也持这一观点;持后一观点者,虽不为主导,但也有一定的数量。
言孔子与《春秋》没有关系者,王安石应是第一人。他评价《春秋》为“断烂朝报”,这间接说明孔子与《春秋》没有关系。“正如欧阳修作《易童子问》,谓《易传》之言繁衍丛脞而乖戾,否定《易传》为孔子作一样,王安石讥《春秋》为‘断烂朝报’,其言下之意,亦不难明了,即《春秋》与孔圣无关。”郑樵继王安石之后,云:“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此之谓欺人之学。”“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通志•灾详略》)刘克庄云:“《春秋》者,史克之旧文也。”清人石韫玉亦云:“《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独学庐初稿•春秋论》)在近、现代的学人中,认为孔子与《春秋》无关系者有钱玄同、顾颉刚、胡念贻、杨伯峻、王和等人。张汉东《孔子作(春秋>考》一文,将1988年前近、现代学人的证据做了归纳:“(一)《论语》的证据”,“论者认为,研究孔子,只有《论语》最可信据,《论语》没有一言涉及孔子作《春秋》事,可见《春秋》与孔子无关。”(钱玄同《答顾颉刚先生书》)“(二)《商君书》的证据”,“论者认为战国初期的《商君书》极力攻击儒家的‘诗书礼乐’,却没有攻击《春秋》,说明今存《春秋》不是孔子所作。”
  ……

 儒家伦理与《春秋》叙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