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产杂志2014年全年典藏版(套装共12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华遗产杂志2014年全年典藏版(套装共12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2月25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盒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3634058
作者:黄秀芳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编辑推荐
全面关注自然、文化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杂志
  一本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杂志
  一本传播人文之美探寻中华宝藏的杂志
  一本给喜欢阅读热爱历史的读者的精品杂志
  一本值得珍藏永不过时的权威性杂志
  凡是发生在昨天的有价值的事情,都是我们的内容;
  凡是您感兴趣的历史,都是我们关注的对象。
  秘密,就在这里揭开!

 
内容简介
内容包括:中华遗产卷首语/博物馆记/历史拾遗/发明与技术/古代生活/古迹探秘/声音文化/符号文化/遗产文物故事/有问有答/民族与宗族/消息秘档/读史笔记/读画笔记/遗产风景/风云人物
目  录
1月刊
特别策划
胡同生与死
匈奴的生物武器
厕所里的文明
澄泥砚的泥与宝
----------------------------------
2月刊
特别策划
南米北面
门神的千年守望
“中国洋楼”何园
寻找斯基泰人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我们的故事是从“离家”开始的。
  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一天,安徽省徽州府治歙县城西十五华里的棠樾村,一个十一岁的男孩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过村口的石桥。他回头望了一眼往日再熟悉不过的白墙黑瓦,又摸了摸怀里揣着的一枚铜钱,心里一阵凄惶。
  从这一刻起,他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徽州故乡,在他身后渐渐落成了影子。
  男孩叫鲍志道,是鲍氏家族的一员,虽然棠樾鲍氏曾是徽州大族,颇具财富,但鲍志道的父亲却不善积财。志道七岁开始读书,四年后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中断学业,只身出外谋生。临走前,鲍家已是一贫如洗,母亲只得从箱柜底层取出志道儿时的襁褓,摘下虎头帽上配镶的“康熙通宝”,交到儿子手中——家里就剩下这一枚铜钱了,母亲要他带在身上,一家子上上下下未来的生计就全靠他了。
  这个故事在棠樾广为流传,我们不必去苛求细节的真实性,但少小离家确实是明清时代徽州乡间常见的情景。当中国绝大部分乡村的男男女女弯腰向田地讨生活时,徽州人却把希望投向了外面的世界。正如康熙年间的《休宁县志》所言:“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寄命于商”四个字,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徽州人的生存之道,但若论及初衷,却并不是愉快的选择。这要从徽州的山水讲起。
  徽州一府六县,下辖之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皆为群山怀抱。从大的范围说,属于中国南方丘陵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安徽之脊黄山山脉雄峙徽州西北,并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皖南西部主要高峰——牯牛降。徽州东北是层峦叠嶂的天目山,东南是连绵起伏的白际山,二山为苏浙两省之界,因而徽州自古便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只在群山之间有一些小型盆地和山麓平地,且广泛分布酸性红壤土,肥力不足,不利于庄稼的生长。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列举了徽州的种种天然之弊,譬如“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读来令人慨叹,常有人形容一地物华天宝,独享上苍眷顾,山多良田少的徽州显然不属此列。
  被山困住若又人满为患的话,必然想要出山。徽州本地的土著居民原先是山越人,后来中国历史上几次由政治和战争引起的大规模北人南迁,比如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唐末的黄巢起义、两宋之际的靖难之役,都为相对安全的徽州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北方移民。到了明代,随着人口日增,徽州地狭人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要吃饭,要生计,就必须在务农之外走出大山,向四方求食。“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几乎是旧时徽州人命中注定的人生轨迹。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华遗产杂志2014年全年典藏版(套装共12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