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画语录·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 > 子部 > 苦瓜和尚画语录·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是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4018445
作者:(清)石涛 等著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编辑推荐
《博雅经典:苦瓜和尚画语录》尽管难读,但并非不可以知。一方面,中国传统画论的基本状貌和特征为通过具有形象性、喻示性、象征性的手段及表达方式,以形象的整体精神作类比传达其意义。这就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表达,在艺术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即艺术的类比特征性描述与表达,且基本上在较为高级的思维形式路径上以散在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又由于汉语的多意性以及不同语境中语意的变异、悖论,常常使一些具有较大语意含量的词汇在阅读上由于不同的认识取向而产生分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未掌握中国传统整体思维和形象的非量化表述方法的人看来,中国传统画论在整体上的面貌是散在的、局部的、隐喻的、驳杂的,不具备形式逻辑的一般样式。但是,中国传统画论整体语境中隐藏着的辩证思维及其方法,隐藏着的哲学观及其艺术观,则是无处不在的。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意义就在于,石涛是将这隐藏着的部分系统化了,即石涛以“中国思维”的“**整体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建构其画学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画学范畴来表达他的画学思想。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参校其他版本,洋列异同,意在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文本。又把与之相关的三篇山水画学著述一并整理刊刻,作为研读《林泉高致》的参照。译文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内容简介
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作者简介
石涛(1630-1707),明皇族后裔,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曾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其别号甚多,日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为清初『四画僧』之一,『黄山派』代表人物,『扬州画派』的开创者。他在中国画画学理论上贡献极大,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体系完备,堪称传统中国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石涛书、画、诗、文并擅,对后世影响极深,近世中国画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皆深受其益。时至今日,石涛的影响仍如日中天。

目  录
导读
《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文
《苦瓜和尚画语录》注释、今译、疏解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六
氤氲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运腕章第六
  或日:“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鞹皴之浅近纲领也。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譬如方隅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之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手,可乎?不可乎?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鞹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人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着透澈,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氤氲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山川章第八

 苦瓜和尚画语录·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