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 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 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 版 次:1
  • 页 数:259
  • 字 数:198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085565
作者:叶晓璐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编辑推荐
本书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突破以往把“意识形态批判”仅仅看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整体理论的一部分的看法,用“意识形态批判”大致涵盖法兰克福学派的整体理论,以此突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补充;本书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不仅仅是一种观念的批判,更是实践批判原则在当代的体现,以此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相区别,从而凸显法兰克福学派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本书通过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达到的存在论境域进行比较,考察其自身的存在论视域,从中体会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得与失。 
内容简介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当代哲学中很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这个学派所创立的“社会批判理论”到今天仍然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作者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定位为“意识形态批判”,即通过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状况本身的意识形态性质进行批判,清除生活世界中的意识形态遮蔽,以此来探索新的感性意识出现的可能性。由于法兰克福学派具有这样一种理论性质,本文作者认为该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向青年黑格尔派的简单返回,即从自我意识的立场出发的理性批判,而主要是依循实践批判原则的定向,即揭示生活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
作者简介
叶晓璐,女,1977年生,哲学博士。任职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译文数篇。本书属作者独立承担的2007年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金苗项目”“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革命性
(一)人的异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二)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革命性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成果与界限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继承和发挥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启示
一、20世纪的哲学背景与主题
(一)20世纪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的哲学主题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遗产
正如前言中所说,本书把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性质判定为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一提到意识形态批判,往往就使人想到观念的批判,即那种站在青年黑格尔主义的立场上所进行的理性的批判。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在基本定向上是超出青年黑格尔主义的,而超出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有相当深刻的领会,换句话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背景。因此,在正式阐述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之前,叙述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以及指明这一理论留给法兰克福学派的遗产,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必要性不仅在于它是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来源,而且在于这一来源对于判定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性质至关重要。
  一、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革命性
(一)人的异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因为“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因此,“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尽管在他老师看来,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过分追求形象化的表达”,但是在这种表达的背后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马克思毕生追求的旨趣所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可以说,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理想,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因而在那篇文章中看来还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崇高的理想的东西便具有了充实而丰富的内容。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却是“庸人的世界”,它“轻视人、蔑视人,使人非人化”;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庸人”,他是“头垂向地、只顾着肚子的默默无声的牲口”。这样的世界就是异化的世界,这样的人就是异化的人,人类要幸福,就必须消除世界的异化、消除人的异化,“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因此,关注人的异化,寻求克服异化的道路,构成了贯穿马克思思想的一条红线。下面就来看看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书摘插画
插图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 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