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建人(18432008)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上海福建人(18432008)

  • 版 次:1
  • 页 数:530
  • 字 数:594000
  • 印刷时间:2008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081925
作者:高红霞 主编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1843-2008年之间福建人移居上海市的历史,书中具体包括了:上海福建人潮落潮起、群体结构与分布区域、上海闽商投资的金融业、整体退却与部分活跃、与其他商帮的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闽籍知识群体的学科分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  录

导论
一、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三、问卷调查与口述访谈述略
第一章 上海福建人潮落潮起
第一节 沪闽贸易与福建人迁沪
一、地理环境与福建人
二、沪闽陆、海通道
三、沪闽贸易与上海港口地位
四、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对福建经济的推动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分布区域
一、开埠后数量起伏
二、区域分布与职业类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上海福建人潮落潮起
  第一节 沪闽贸易与福建人迁沪
  福建人迁沪首先与福建人世代向外移民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地理空间的逼仄和背山面海的便利,其次才是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窗口的吸引力。自然地理和人口特质是福建人向外发展的内在动因,沪闽间的贸易、上海领先的经济发展空间则是持续影响上海福建人数量的恒常因素。
 一、地理环境与福建人
  福建的山川地形多山而平原少,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海拔200至500米的丘陵面积约占一半,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可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一直在1100万亩至1400万亩之间徘徊,大约只有东南各省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而福建的人口从宋至清却增长了14倍。福建人也开垦山地、围海造田,但效果并不显著。到清嘉庆年间,人均田地不到一亩。地少人多宋代已经存在,《宋史·地理志》日:“土地迫狭,生籍繁夥,虽硗确之地,耕耨殆尽,亩直浸贵,故多田讼。”因此,明代有“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而挟农具以入浙至温处亦有焉。”
福建地形条件不利于粮食种植,但山林土特产却比较丰富。而且福建地形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背山面海,海资源丰富,且滨海地带海岸线曲折,形成许多天然良港,于是这里的居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谋求通过海路与外界交流和出外谋生,航海运输业相当发达。福建的经济经历代开发,手工业、特色山林土特产的生产发展,并且比较早地进入商品化。从宋朝开始福建经济结构中,小商品生产的比重相当大,山区的造纸业、印刷业、制茶业、陶瓷业、冶铁业、有色金属生产都在国内占重要地位。沿海平原地区的制糖、纺织、制盐、造船等行业与全国相比较是较先进的,产量也较大。
 ……
书摘插画
插图

 上海福建人(18432008)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