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辨惑:萧民元著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论语辨惑:萧民元著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7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2052055
作者:萧民元 著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编辑推荐
如果有人读了此书,认为作者只是对古人的某些注释提出辩解,而没有看到作者正在努力重塑中国文化上一个精深、博大、高明、圆融的思想体系,就是没触及到本书的精髓。
 
内容简介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两千五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论语》成书之时,印刷术尚未发明,全靠一代一代的学人辗转传抄,因此每每有抄错的字句,或竹简穿错了顺序。又不免有无聊文人,自作主张,将自己的话添加进去。在过去的两千五百年之中,也有不少有心人,以他们的学识与智慧纠正了《论语》之中的一些错误,或误解愿意的解释,虽则其中也有少数改错了的,或解释错了的,但有探究才会离真相愈来愈近。一切都是为了探究这本文化宝典——《论语》的真实价值,正是萧民元先生撰写《论语辨惑》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萧民元,生于1938年,四川重庆市人,为抗日名将萧毅肃将军第三子,1949年迁居台湾。大学毕业后,决定在台自行创业,为时数年,终于在1971年创立华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一度鼎盛,曾赴香港及泰国设厂。1991年,领悟到人生不能无止境地在商场上发展,人生应当还有其他意义
目  录

前言
学而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
为政
 2.2 子曰诗三百
 2.3 子曰道之以政
 2.6 孟武伯问孝
 2.16 子曰攻乎异端
 2.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学而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般的解释是:“学习后时常温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感到恼怒,不是很君子吗?”
  以上的解释,笔者认为有所不妥。《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各有主题,话也有一贯性。照以上的解释,“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是成了三个互不相干的独语句了吗?
  笔者认为这三句话乃孔子自述他“为学”(求学、教学、论学等)的心境和态度。
孔子曾一再表示他是一位好学而学不厌的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应指他个人做学问的喜悦心境,并非通论。老实说,很多人对“学”有压力感,不觉其为乐事,更何况学后还要时时而习之,根本就是苦事嘛!哪里谈得上悦!
  在此,关于这个“习”字,有谈一下的必要。有人把“习”译成“温习”。在今天我们一提到温习就想到温书,而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分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习”在当时,是包含了练习、实习与温习三个内涵。
  其次,“有朋自远方来”应指孔子渴望“知识”的有关记述。在孔子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资讯落后,如果有朋友从远方带来一些消息和见闻,对孔子而言,无疑将是一大乐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乐不完全在友情方面,主要还是着重在知识的获得方面。
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指孔子教学或论学的态度。孔子常自称“学不厌”、“教不倦”,他对领会不够的弟子总是有耐性地去解说与开导。同时,孔子认为与人讨论学问而发生论辩时,能保持冷静,不发火,才算有君子风度,而他自己正是如此。
笔者亲见世间不知多少论辩,都是以理性开始,以情绪收场。究其缘故,皆在“固执一己之见”,而孔子却被认为是无“固”、无“必”之人。“固”是不能虚心,无知而顽强地坚持己见;“必”是自以为一定要,或一定是如何如何。
  总结本节,乃孔子自述他为学的心境与态度,而非分说三件不同之事。
  1.7 子夏日贤贤易色
书摘插画
插图

 论语辨惑:萧民元著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