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哲学回想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张世英:哲学回想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10071831
作者:林可济,黄雯 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除了“绪论”简略地叙述张先生“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学术生涯与思想历程和“余论”概括地说明张先生进行科学研究在方法上的若干特点和新哲学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之外,很自然地分成两大部分,即上篇和下篇,各有四章:上篇是围绕着张先生所提出的新哲学观而进行阐述的;下篇是论述张先生关于中西哲学、文化之发展及其比较研究;本书正文之后的学术访谈录,是张先生对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林可济,男,1933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哲学教授。195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后,长期在高校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科技与文明》(1988)、《信息社会理论辨析》(1992)、《中西哲学源流》(1995)、
目  录
前言
绪论 思想历程: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
一、生平
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专家
三、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与新哲学观的提出
上篇 “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的新哲学观
 第一章 新哲学观的核心范畴:新的“万有相通”-“万物一体”
 一、人生的两种“在世结构”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哲学史上表现为三个阶段
 三、个人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后主客关系的“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真善美统一的新哲学观
 第二章 新哲学观在哲学、文化诸领域的体现(一)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
  (一)两种超越:纵向与横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新哲学观的核心范畴:新的
“万有相通”-“万物一体”
张先生所说的“万物一体”(“万有相通”)是他结合中西哲学
史,以丰富的史实为依据,在精辟地分析了人生的两种“在世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要理解他的新哲学观,不妨从人生的两种“在世结构”说起。
  一、人生的两种“在世结构"
  张先生认为,在中西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即对人生“在世结构”的看法,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
  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客体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西方哲学把这种关系叫做“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一客体”。
  另一种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血肉相连的关系,认为没有世界万物,就没有人;反之,没有人,世界万物也是没有意义的。人与世界万物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叫做“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人一世界”。
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即人生活在世界万物中与之相处的关系和方式,也可称为人生在世的“结构”。前一种在世结构,西方哲学史上已经有了现成的称呼,就叫“主客关系”,或“主客二分”。而后一种在世结构,没有现成的称呼,或者说,没有统一的称呼。西方现当代的一些哲学家,有的把它叫做“自我-世界”结构(如美国的梯利希),有的叫做“此在一世界”(如德国的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就是指“人”。张先生认为,这些用语比较晦涩难懂,不够通俗。于是,他就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已有术语,把这种关系叫做“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天人合一”。当然,张先生用它们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时,已经对之作了现代的诠释,并不是原来的意义了。
 ……

 张世英:哲学回想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