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诉讼证明制度比较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诉讼法/程序法 > 刑、民诉讼证明制度比较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896391
作者:李丽峰著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内容简介

  以诉讼证明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体系构造,以我国现行的刑事、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比较分析为研究视角和方法是本书的研究特色。 开篇阐述了证明和证明制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刑、民诉讼证明问题的异同及原因;围绕着证明的主要环节,论述了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的基础理论,介 绍了我国现行制度的具体规范,比较了刑事和民事诉讼设置上的差别,探讨了立法中的不足与完善空间;阐释了证明的各种方法:证据的种类、推定和司法认知及证 据规则的理论问题、立法规制、适用特点;研讨了证明过程,包括证据收集、举证、质证和认证中的具体规则的内容及其适用。
作者简介

  李丽峰,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女,1964年出生,辽宁康平人,民诉法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诉讼法学会、证据法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民事诉讼法、证据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代表性著作有:《人格权:从传统走向现代——理论与实务双重视角》《民事诉讼程序要点精释与裁判依据》等。在《环球法律评论》《法商研究》《当代法学》《河北法学》《人民法院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辑刊》《辽宁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10余项,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及其他奖励多项。
目  录
第一章证明与证明制度概述
一、证明概述
(一)证明的含义和特征
(二)证明的功能
(三)证明的环节
(四)证明的分类
(五)刑、民诉讼证明的异同
二、证明制度概述
(一)证明制度的概念
(二)证明制度的意义
(三)证明制度的发展
(四)我国的证明制度

第二章证明对象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证据是诉讼的脊梁,证明是证据的运用。诉讼中,一切案件事实的查明都必须依赖于证据和证明手段,其也是法律适用的重要依据及程序发动的主要推动力。证据和证明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刑、民两大诉讼的司法制度改革与审判方式调整是以证据和证明问题作为突破口、转换器和落脚点的,尤以证据和证明制度的立法凸显,目前我国刑、民诉讼的证据和证明制度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就证据与证明的关系而言,现有制度的视角有别于传统立法,从证据问题转向证明问题,从关注静态的制度到强化动态的运用过程,细化了证明的各个环节、各种方法、各类规则,证据走下了神坛,证明制度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立足刑、民证明制度现行法律规定,梳理现有规则,这是本书的立意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刑、民证明制度秉承相同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理念,即实事求是,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因而在制度上以共性为主,差别性不足。随着司法改革、审判方式调整的深入,这一做法得到纠正,体现为现行证明制度内容上,刑、民两大诉讼在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方法、证明过程等证明环节具体规则设置上差别性越来越大,按照各自的诉讼任务和保护目标而转向。对刑、民证明制度予以比较分析,以利制度的理解与适用,并对未来的制度完善进行探讨,这是本书的立意之二。
  本人多年从事诉讼法专业(刑诉、民诉两个专业方向)证据法学的教学工作,一是积累了些许教学体会和经验;二是深感缺乏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们学习使用的参考书目,特别是突出现有证明制度,并以刑、民诉讼比较为研究角度的书籍,在国内是空白。本书力求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以及各法律职业岗位的人员学习、研讨和运用我国刑、民证明制度提供帮助。这是本书的立意之三。
  我的五位硕士,参与了本书的部分写作。2014级法学硕士朱北池写作了第一章,李露君、葛幸写作了第七章,2013级法律硕士张君和法学硕士田新写作了第六章。她们都是“90后”,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研究生二年级之前都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参与本书写作的过程也是她们学习、提升的过程。她们既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又成熟稳重,具备未来法律人的理性。此书也献给即将离校步入社会的她们,中国法治的未来永远属于年轻的一代!
  李丽峰
  2015年12月0
书摘插画
插图

 刑、民诉讼证明制度比较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