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智库丛书)(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人大国发院智库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智库丛书)(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人大国发院智库丛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6180624
作者:范志勇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编辑推荐

《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是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人大国发院智库丛书之一,此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家执笔

《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一书在梳理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现状,考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如何为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称“国发院”)以*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为研究框架,以“国 家治理现代化”为 特色研究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智库智力资源,打造独立、非营利实体研究机构。作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国发院坚守“国家战 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目标,国发院聚焦“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三大核心研究领域,着眼 于思想创新和全球未来,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

 
内容简介
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深刻暴露出“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存在的诸多缺陷和不足。危机之后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货币政策实践等多个方面对当前主流货币政策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本书试图在梳理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现状,考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如何为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范志勇,经济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研究。近年来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和《金融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目  录
第一编“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背景
第一章“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源泉
第二章一个简单的“新共识”货币政策模型
第一节基本模型
第二节“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模型的基本特征
附录一个包含货币的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
第三章“新共识”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和政策传导渠道
第一节“新共识”货币政策的操作规则
第二节“新共识”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与渠道
第四章货币政策稳定目标: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泰勒曲线
第一节产出波动与通货膨胀波动之间的替代关系
第二节货币政策稳定目标转型
前  言
前  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三节 美、欧和日本“非常规”货币
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一 美、欧和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差异
(一)美国和日本“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差异
与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相比,虽然美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但两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①在美国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之初,Bernanke(2009)和Yellen(2009)等对比了美联储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与日本银行在2001—2006年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伯南克将美联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概括为“信贷宽松”(crediteasing);
而Yellen(2009)则强调两者的差异多过其相似性。
第一,政策目标的差异。在日式纯量化宽松政策下,货币政策致力于扩张商业银行准备金,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资产方贷款和证券的组成是被动变化的。反观美联储所采取的“信贷宽松”政策,其侧重点在于通过对美联储资产方中贷款和证券的组合管理,影响居民和企业的信贷条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政策差异,是由于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面临着比日本在2001—2006年更加严峻的信贷市场扭曲。与日本当年的情形相比,美国信贷市场上利差缺口(creditspreads)更大,信贷市场功能丧失更加严重。美联储不得不将更大的精力致力于恢复私人信贷市场的正常功能。
第二,政策传导机制的差异。在经济危机中,由于金融机构、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可能遭受重大破坏,央行不同类型政策的扩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美联储的“信贷宽松”政策通过中央银行资产方贷款(lendingprograms)和证券购买的组合,不仅有利于维持金融机构安全和金融市场稳定,而且在事实上替代了部分商业银行的作用,促进私人信贷市场尽快恢复功能。而日本银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主要致力于向商业银行注入超额准备金,寄希望于商业银行增加对外贷款。表面上看,日本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似乎更加“市场化”,① 由于次贷危机之后,日本新一轮“非常规”货币政策执行时间较短,本节中主要对比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与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差异。但是更容易受到商业银行风险态度变化的影响,往往效果不彰。

 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智库丛书)(国家发展与战略丛书)(人大国发院智库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