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中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275
  • 字 数:23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203538
作者:王华 著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内容简介
治理论认为治理机制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改善治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低下的现状就会得到改观。该观点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机制决定论,放大了公司治理的作用,缺乏对公司治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忽略了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所必须具备的其他制度条件。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因此,公司治理离不开特定的产权制度。那种认为“体制不变时,好的机制也会起作用”的政策主张最多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完善的治理机制也只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制度设计,它必须有赖于更为根本的制度环境才能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治理论、产权论、竞争论,究竟哪一种观点更切中要害,能够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低下的现状?或者几种观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如果这样的假设能够被证实,那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又是怎样的?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介绍,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华,女,经济学博士。1975年生。1999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先后在《中国经济导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山东财政学院
目  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
0.2.1 国外的有关研究
0.2.2 国内的有关研究
 0.3 本研究的贡献
 0.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1.1 绩效指标体系
 1.2 赢利能力分析
1.2.1 赢利能力的总体分析
1.2.2 赢利能力的结构分析
 1.3 安全性分析
1.3.1 资本充足率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1.1 绩效指标体系
  早在17、18世纪,经济学家就发现了运转良好的资金借贷体系对产业部门成长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明确指出:“贷出取息的资财在借用人手里如果用作资本,就是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可以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熊彼特则从企业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金融体系对于企业家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才能的施展需借助借贷资本,“纯粹的企业家在成为企业家之前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债务人”,金融体系为企业家赋予了生产性力量,进而通过企业家为整个经济提供信贷支持,如此,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脱离单纯的循环性的流动。因此,金融中介自身的健康与否、效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资本在整个经济中更有效的配置,并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改进。通过金融市场的制度体系,金融资产的剩余部门向金融资产的稀缺部门转移金融资产,使得金融资产由那些不能将资金运用到生产型用途的人转向那些能够将其投入生产型领域的人的手中,作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金融资产就得到了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率与整体福利得到提升。这是金融学理论对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经典论述。但需要补充的是,金融资产的转移不是自然完成的,它的实现不能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中介机构,通过对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使经济效率得以提升,这正是商业银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最终指向。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银行的基本功能是资金配置和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被当作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策的准国家机关。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政府意图,为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本着这一逻辑,有人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种种历史功绩: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完成;配合财政调动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剩余;支持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上述功绩,其逻辑出发点已经偏离了真正的金融企业。这些功绩确实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的,但不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银行”自主行为的结果,而是被当作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具”的结果。
  ……

 中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