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0088810
作者:王仁湘 著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内容简介

  《文物·图像·历史系列·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从古代壁画、画像砖、器物等的图画分析解读入手,介绍古代人的餐桌、食具和食物,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饮食故事和饮食礼仪,分析考证了古代饮食的起源、形成和背后隐藏的仪制,将上千年的饮食生活与文化联系起来,从全新角度深刻挖掘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
  在田野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多年,先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三峡队、云南队的工作,在边疆作过多次大范围考古调查,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关注发掘成果的文化解读,推动大众考古学的发展,十多年的尝试有了一些明显收获。有各类著作近50种,如《拉萨曲贡》《临潼白家村》《中国史前文化》《人之初-华夏远古文化寻踪》《饮食与中国文化》《饮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国古代饮食的历史与文化》《中国饮茶史话》《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等。

目  录
壹 餐桌风景
举案,如何齐眉
小大之变迁:历代食案餐桌
分餐与会食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8000年的渊源:餐勺
4000年的小巧模样:餐叉
桌面上的分工协作:筷子与勺子各司其职
食与人格:由"嗟来之食"说起
战国君侯:食客三千
为官之道与饮食之道
烧尾、买宴
古代朝官的免费午餐
岁时饮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代序:考古学与饮食文化史研究
  对于饮食文化史,考古学可以由食物史、饮食器具发展史、烹饪史、古代饮食方式、饮食礼俗、中外文化交流及饮食史分期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在这里我就分别从这几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中国食物史的考古学研究
  研究饮食史,首先应当注重食物史的研究,谷物栽培制约着人类的饮食生活,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现代考古学发达之前,人们通常在先秦文献所提供的资料中,寻找各种谷物起源时代的证据,如《诗经》和诸子著作等局限性很大。有了考古学提供的大量实物标本和年代测定数据,谷物起源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科学基础。
  农耕的发明,被考古学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现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早的已有1万年的历史。确定不移的发现已经证实,在距今8~9千年前,中国已有粟、黍和水稻三种谷物的栽培。现在我们可以确认这三大谷物的原产地是在中国,但是更早的驯化标本却还没有找到,还有待史前考古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其它谷物在中国的最早栽培年代问题,如小麦和高粱等,在文献无法解决这些疑难的情况下,我们也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发掘了。
  除谷物种植外,食物史理所当然地包纳家畜饲养史在内,与此相关的家畜起源问题,也是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考古发现证实:在中国较早驯育成功的家畜有狗、猪和鸡,年代在距今7~8千年前。稍后,又有了家水牛、家马、家山羊和绵羊。中国古代传统饲养的“六畜”,在繁荣的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已经全备。
  传统的中国食谱,具有选料广泛的特点,五谷菜蔬,飞禽走兽,皆可为美馔。古老的医学典籍《内经》,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营养原则,正是基于史前时代即已建立起来的饮食传统。对于这个传统的深入研究,还需要史前考古学的帮助。
  2、饮食器具发展史的考古学研究
  炊器和食器的历史过去都不曾有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尽管这类文物的发现已是数以万计,人们对它们的用途有时还不完全清楚,有的甚至连名称也叫不出来。
  在中国古代饮食史上,可以划出一个鼎食时代来,起自新石器时代,止于汉代以前,长达6千余年。这一时代使用大量的鼎类三足器,这就造就了古代中国的粒食与羹食传统,对远古的烹饪饮食方式乃至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过去对这个时代饮食器具的研究开展得很不够,还可以提出许多研究课题来。
  考古发现有时会令人耳目一新,如商代就有汽锅,周代已有火锅,史前见到陶鏊、陶甑,汉代有泡菜坛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从精美的彩陶,到庄重的青铜器、华美的漆木器、光洁的瓷器和辉煌的金银器,都体现着美食美器的古老传统,这些不仅要从艺术史的角度,也要由饮食史的角度进行研究。

 味无味——餐桌上的历史风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