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新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轻型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1370506
作者:曾仕强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编辑推荐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一千七百七十八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内容简介
曾教授严格按照《孝经》内容顺序,进行了严谨精到的解析和切中实际的阐发。全书共分18章,每一章均从主旨、注释、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6个方面展开。不到1800字的《孝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儒家经典。由于孝道体现出家庭中最主要的伦理关系,并可以从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所以便把孝道扩大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强教授认为,《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最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相信现代人所有的烦恼、恐惧和困惑,都和孝道密切相关。盼望各界人士一起来探讨,共同努力,务期在21世纪得以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曾仕强教授:
      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生于福建,长于台湾,游学于欧美,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胡雪岩教育基金会董事,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会长等。专研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在管理上的应用;中、西方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人伦关系与企业伦理等。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三十六岁以前成功》、《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论语的生活智慧》、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易经的智慧》等数十种。
目  录
开宗明义章第一 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揭示孝道的宗旨:以孝立身行道。
广要道章第十二
第十二章说明要道的意义,推广孝道可使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第十三章说明“至德”的义理,君子教化人民孝敬父亲、敬重兄长、尊敬君王。
广扬名章第十四
第十四章说明“扬名”的义理,移孝作忠,才能扬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第十五章说明为人子、为人臣的道理,当父亲、君主做不义之事时,做儿子、做臣子的应该直言劝阻。
感应章第十六
第十六章说明孝悌之道,可以感通神明降福庇佑,使天下人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第十七章说明事君应有的表现,侍奉君王,要忠心耿耿。
丧亲章第十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开宗明义①章仲尼居②,曾子侍③。子曰:“先王④有至德要道⑤,以顺天下⑥,民用和睦⑦,上下无怨⑧。汝知之乎?”曾子避席⑨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主旨·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揭示孝道的宗旨。孔子说明以孝为政,可以上下无怨的道理;倘能以孝立身,就能显亲扬名。·注释·① 开宗明义:开,开示。宗,宗旨。明,说明。义,意义。开宗明义,便是一开始就把孝道的重点说明白。② 仲尼居:仲尼是孔子的字。居,闲居在家中。③ 曾子侍:曾子陪坐在孔子身旁。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事亲至孝;虽天资鲁钝,却刻苦力学,悟一贯之道,述《大学》,后世尊称为“宗圣”。侍,卑幼者在尊长坐席旁陪坐。④ 先王:指古代圣明的君主,如尧帝、舜帝、禹王、汤王、文王、武王等。⑤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德行,非常重要的道理,即孝道。⑥ 以顺天下:以,用。顺,顺着道理。用孝道来使天下的人顺着道理立身处世。⑦ 民用和睦: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人民因此相亲相爱。⑧ 上下无怨:尊卑、长幼、高下,彼此不相抱怨。⑨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重则离席而起。孔子问话,曾子赶紧离席起立对答。 不敏:不聪敏,自谦词。 本:根本、基本。 教之所由生:一切的教化都是由孝道产生出来。 复坐:孔子要曾参返回原位坐下。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 受:承受。 以显父母:显,显耀。显耀父母,有光宗耀祖的意义。 《大雅》:《诗经》的章目之一。《诗经》依内容分为风、雅、颂。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共三十一篇。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无念,岂不念?祖,指文王。聿,发语词。厥,其,指文王。·今译·有一天,孔子在家里闲坐,学生曾参在一旁陪侍。孔子说:“从前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与紧要的道理。他们用这样的德行与道理,教化全国人民顺着自然而相亲相爱。无论在上位为官的或在下位的百姓、年老的或年幼的、尊贵的或卑贱的,彼此都没有怨恨。这是什么道理,你知道吗?”曾子立刻站起来,离开席位说:“弟子不够聪敏,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来源。你回你的席位坐下,我来告诉你。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承受得来,不敢损毁伤残,这正是孝道的开始;自身有建树又实行正道,显扬名声于后世,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道最终的目的。所以,实行孝道从侍奉双亲开始,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可以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专心一意发扬文王的美德啊!’”·引述·“仲尼居,曾子侍”表示《孝经》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曾子的记录;应该是儒家弟子集体整理出来的作品。“居”和“侍”相对,表示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既然要讲经说道,那么基本的礼节必须展现。“先王有至德要道”是孔子对先王的敬重,这也是以身作则,把孝道融入教学。倘若一开口就告诉曾参“你仔细听好,我今日要教你人间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实践途径”,那就有失师道,顶多是经师而够不上人师了。果然,曾子赶紧从座位中站起来,表现出十分的敬意,表示要洗耳恭听,对师长的教诲丝毫不敢怠慢,并且谦恭地说自己不够聪敏,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治世良方,敬恳老师赐教。如果换一种方式,他仍旧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问老师:“这个题目要不要考?”或者说:“我已经听说了,当然知道。”甚至于笑嘻嘻地说:“老师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说一些新的吧!”岂不是学生胡闹,而老师啼笑皆非?“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直接说出结论,用意在醍醐灌顶。在曾参注意力集中时,先把重要的结论说出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灌输知识”,而是使人醒悟或者获得启发的“灌输智慧”。假定曾参一连串提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实证?能不能举例说明?恐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于是,孔子要曾参回坐,再细加分析。先把重点记住,然后慢嚼细咽。否则把次序颠倒过来,一开始就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就违反了《大学》所说的“知所先后”的道理。影响所及,大概曾子后来也写不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经文,以传诸后世。孝从“事亲”开始。事的意思是侍奉,但是含有实事求是、不马虎、不徒具形式的用意。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伦理开始于家庭,而孝是基础,所以说孝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着手,把孝道实践出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准则。因此,教化由“孝”开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但举世闻名,而且长久以来产生着重要影响。长大进入社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抱持为人民服务的热诚。不为非作歹而使父母受辱,最终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铭刻在人们心中。倘能因此为父母争得荣耀,那就是“以显父母”,才是孝的最终目标。《孝经》全文,都以曾参求教而孔子讲道、解惑的教学活动,来诠释孝的内涵、类别、功能以及价值。“事亲”指心中有父母,时刻不忘孝敬和关心。“事君”是服务社会人群时,不要忘记扬名显亲。至少不使父母受辱,也就是自己不能被人责骂“没有家教”,甚至于遭受“这是哪家的子弟?如此不三不四、不懂得规矩”的辱骂,使父母颜面无光、羞于见人。“立身”则是由于“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实践和体悟,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即在于“以孝事亲及事君”,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责任,荣耀无比。先王通过这样的至德要道,获得良好的印证。想想为什么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现代重新学习《孝经》的最大意义。·生活智慧·1.孝从哪里来?孝从祭祀来。祭祀当然不是迷信,更不是拜偶像。炎黄子孙只拜天地、祖先和圣贤,这些都不是偶像。自古以来,拜祖先便是孝道的重要活动。2.祭祀从哪里来?从殡葬自然孕育而成。人有天赋的人性,人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上古时代,父母亡故就随便把大体(那时候还没有人死为大的观念,并不知道要这样称呼)丢在沟里。隔了一段时间,偶然经过弃尸的地点,看见动物在啃食、虫子在吮吸,心中非常难过而于心不忍。于是赶紧回家拿锄头和铲子,跑到弃尸的地点,把残缺不全的大体用泥土掩盖起来。后来为了不忍让大体直接和泥土碰触,才制作棺椁,自然演变出殡葬的礼仪。接下来有祭祀,更是心中思念双亲的恭敬纪念。3.恻隐之心与生俱来,但是发展为孝,则是后天的教化。使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情,成为不忘本的感恩之情、永久怀念的传承之情,更进而成为家风、国风的塑造与发扬。使得孝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美好理想与实际效果。对现代人来说,尤其值得深切反思,找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4.把对父母的情,推展到对祖先的情,再向外扩大,以情来治国。这正是现代最为需要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睦家庭”、“和顺邻里”、“和合风气”、“和气生财”的良好基石。“孝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果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努力实践。5.孝的起点是“保身”。因为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根本就无法出世,也没有办法成为活生生的一个人。父母给我们父精母血,然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成我们的身体,可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了不忘根本,也为了保持这个赖以生存发展的身体,我们当然要用心维护,不可毁伤。6.保护身体如果用来胡作非为,做出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的不良行为,最伤心的应该是父母。想想看,父母给我们身体,我们却用来伤父母的心,岂不是恩将仇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正当的途径,秉持服务人群社会、为公益做出贡献的心态,好好做人,也好好做事。一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名声愈来愈好,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好评;另一方面则显出父母的教导有方、家风良好,使大家赞赏之余,乐于仿效。“孝”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道大得惊人。7.《论语·学而篇》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务本所说的本,便是孝;务的意思是必须全力去做。务本即必须全力做好根本事情。务和学不同:学只是把不知的变知、不会的学会;务却必须由自己做起,并且向外推广。君子必须把孝当做根本来躬亲实践。把孝这根本道德确立起来,人道自然看得明显,而原本隐而不现的仁心,也显著地产生出来。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可以说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具有这样品德的人不好犯上,也就不好作乱,当然有资格称为君子。8.孝和悌分不开,孝敬父母必然友爱兄弟姊妹。对兄弟姊妹不好,也就是对父母不孝。我们把父母视同天地,因此把四海之内共同为天地所生的人,都当做兄弟姊妹看待,成为世界上最为和平、最喜欢朋友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孝的推展;“你是我的兄弟”便是悌的发扬。桃园三结义,实际上也是孝道的延伸。·建议·孝敬父母,是子女以实际行为表现出来的。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做给父母看,应该从内心发出来,做给自己看。看什么?看看是不是尽心尽力,有没有需要改善的地方……随着年龄增长,要愈明白孝道的本质,在于自己仁心仁性的显露,这也就是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珍惜自己、爱护自己、激励自己,全都以孝为根本,要用心体悟。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新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