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五百年-万里荼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商业史传 > 晋商五百年-万里荼路

  • 版 次: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
  • 开 本:
  • 纸 张:
  • 包 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070959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编辑推荐
横跨欧亚的“茶叶之路”所经历的漫长历史,几乎可以与大清王朝的兴衰史叠印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这个艰辛的历程中,晋商创造性地运用了“股份制”“期权制”“公积金”这些一直被误以为西方人发明的经营模式。这个经济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内容简介
山西茶商以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鸦片战争前,他们不仅控制了西北的茶叶市场,而且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商业触角甚至伸向俄国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其跨越距离之广,经营时间之长,实属罕见。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山西茶商的兴衰轨迹,并着重介绍贩茶路线、重要商业市镇、代表性茶商家族以及茶商的经营绩效变化等等,同时对山西茶商的历史沉浮进行反思。
作者简介
刘建生,男,1956年1月生,山西右玉杀虎口镇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教学名师,省委联系专家。现任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兼山西省晋商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常务理事、近代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当代山西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级经济师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学位委员会社科评审组成员,山西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经济管理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山西省社科、软科学项目11项,共发表论著300余万字,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地方志》、《清史研究》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代表著作有《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明清晋商信用制度变迁研究》、《山西典商研究》、《晋商研究》、《山西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稿》、《回望晋商》等。曾获山西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史志编纂优秀成果一等奖,省优秀社科成果应用推广二等奖,北方十五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曾获山西省优秀教师、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太原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称号。
目  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商机无限 茶商崛起
第一节 名山秀水产名茶
一、武夷山景美茶更香 002
二、贩茶便利 005
第二节 繁荣的下梅茶场
一、下梅邹氏家祠 009
二、动人的传说 011三、武夷山的山西茶商 015
四、晋中常家的贩茶足迹 018
第二章 水陆交替 运茶北上
第一节 汉口——水路旱路分道扬镳
一、九省通衢——汉口码头 022
二、晋商在汉口的买卖 027
前  言
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两条最负盛名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茶叶之路,全长达5150千米,其中中国境内从福建武夷山区至中俄边境的买卖城恰克图约4500千米。随着茶叶生意向境外扩张,茶路不断延长。
早在明代初期,茶叶已成为晋商经营的重要商品。他们每年都要“挟资裹粮”,以舟船、牛车、马帮、驼队长途贩运,远行几千里赴南方茶区采办茶叶,然后经湖南、湖北,转运到山西和西北各地。茶中有官茶、私茶,茶商须凭官府所发引标而进行长途贩运。
清代,晋商的茶叶贸易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最初采办茶叶的地点是安徽、湖南等地,但最主要的是在已成为全国著名茶区的福建武夷山下梅茶叶市场。其时晋商戮力经营茶叶贸易,逐渐开辟了一条茶叶商路:由福建崇安县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襄樊)起岸,在河南唐河、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入山西泽州(今晋城),经潞安(今长治)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州、大同、天镇到张家口,再改用驼队穿越蒙古草原到库仑,至恰克图。最后运往伊尔库茨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彼得堡和莫斯科。
清中期是以湖南安化为起点,分水旱两路:一路由常德、沙市、襄阳、郑州,入山西泽州,继续北上,经张家口抵达恰克图;一路越洞庭湖、岳阳入长江至汉口,再达恰克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节 名山秀水产名茶
名山秀水,高山云雾,素有“风景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正是我国著名的茶乡。这里是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茶叶品种的大观园。一双双轻巧、灵活的手将这些绿色的嫩芽从枝头采摘下来,这些嫩芽经过加工之后将变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茶叶,这种源于中国的植物传入西方之后,竟改变了许多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武夷山是中国最有名的茶叶产地之一,每到新茶采摘的时候,大量的客商都会汇集到这里,三百多年前,来到这里的商人中绝大多数都操着山西口音。
一、武夷山景美茶更香
武夷山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的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宋代的理学家朱熹非常嗜茶,曾写过著名的《咏武夷茶》。元大德六年(1302),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17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1/4。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中国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输出茶叶必须首先组织茶源。晋商选择的茶叶产地,最初就在武夷山。武夷山位于江西、福建两省交界处,成东北——西南走向,北起仙霞岭,南至九连山,是赣江和闽江的分水岭,海拔平均1000米左右。过去,靠福建省的部分归崇安县管辖,素有“碧水丹山,珍水灵草”之誉。人们把它称作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从人文方面说,武夷山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历代咏武夷茶的诗文也给我们留下了武夷山翠绿茶田,茶农辛勤采摘的场景。
二、贩茶便利

 晋商五百年-万里荼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