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史(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中华文化史(上下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5年12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058767
作者:冯天瑜 等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曾获中国书奖一等奖和首届国家图书提名奖的《中华文化》的*修订。由文化史名家冯天先生主笔,何晓明和周积明两文化史新锐合力,以宏大的构思、颖的理论、丰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有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本书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本书曾获荣誉:第五届中国图书奖一等奖(1991年),第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4年),第一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
作者简介
冯天瑜,湖北红安人,1942年出生。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  录
题记
导论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化:一个向广延和深刻拓展的概念
三、文化结构
五、文化史在历史学科学中地位确立和发展
上编 中华文化生态
 第一章 “文化生态”界说
一、地球——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二、人对环境的能动作与与环境对人的制约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学与生态不结合的产物
四、自然场与社会场·文化生态三层次
五、中华民族在古代近代和近代面对的两组文化生态类型
六、中华文化生态概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文化中心转移的地理前提
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等等中介,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时,就有必要从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的剖析入手,并进而探讨中华地理背景的诸特征与中华文化诸特征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因此,以下我们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具体分析,都不是从纯地理学眼光出发,而是从地理学与文化学相交融的视角生发开去,我们姑且将其称之“文化地理学角度”。
一、中华文化拥有一个较之其他古文化更为辽阔的发展基地
中华民族栖息生养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出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当我们把中华民族数千年间生于斯,长于斯,创造文化于斯的这片空间置于世界地理的总背景上加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特征——它的领域广大,腹里纵深,回旋天地开阔,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繁复多样,形成一种恢弘的地理环境,这是其他多数古文明的发祥地所难以比拟的。
埃及文明滋生于尼罗河第一瀑布(今阿斯旺附近)下游。其中被称作“下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带面积约有二万四千平方公里,加上被称作“上埃及”的一千多公里长的狭窄河谷平原,宜于发展农业的地域共计不超过四万平方公里。在这片因尼罗河泛滥而凝集的沃土以东,是地势高峻起伏的东部沙漠,以西是浩瀚无际的利比亚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埃及人创造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依托于那片被大海和沙漠围护着,由尼罗河所滋润的三四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称埃及为“尼罗河的赠礼,埃及文化乃是尼罗河的恩赐,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发轫于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今土耳其东南部与伊拉克交界处),以后,受到干旱威胁的人们为寻求饮水和灌溉之便,进入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河谷,开垦两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在两河流域以东,是险峻的扎格罗斯山脉和干燥的伊朗高原,以西是叙利亚沙漠。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得以繁衍的区域,大体限于两河流域适宜农耕的几万平方公里,加上地中海东岸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滨海地区,组成所谓的“肥沃新月带”,比埃及文化依托的尼罗河河谷及三角洲面积较为阔大,但格局终究有限。
希腊文化起源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滨海小平原。在这些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的面对海洋的土壤贫瘠的小平原上,形成若干个面积数百至数干平方公里,人口几千到几万的城邦,其中的泱泱大国如雅典,极盛期的人口也不过二十五万。由于负山面海,腹地狭窄,向海外展拓成为希腊诸城邦的出路。
……

 中华文化史(上下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