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244432
作者:姬中宪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编辑推荐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写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爱与愁,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浑噩与病痛,这些文字能让人看到精神的独立、思想的自由,也看到未来和希望。
  **代社会工作者的私人手记,用小说的笔法写社会工作,学术+文艺跨界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是姬中宪近年来的杂文随笔集。
  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披露中国社工和公益界的新鲜事,也从切身体验出发,描摹时代的种种奇观。从言必谈“社工”,到后来渐渐淡化这个词,直到最后打通社工与社会的界限。身兼作家与社工的双重身份,他将文学的细节感与戏剧性、社工的人文底色与社会视角,融汇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本话题之作,也是一次难得的跨界书写。
作者简介
  姬中宪,1978年12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第一代专职社会工作者,现执教于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社会工作》等报刊开设专栏。
  同时专注于文学创作,著有长、中、短篇小说多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花城》《上海文学》《天涯》《百花洲》《小说界》等,曾获首届华语文学创作笔会*小说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等。
目  录

一不在场的主角

中国式社工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段段真切的人生故事父母在,不远游

歧路问远方

不为人知的社工

浦东社工,重新出发

园丁的故事

不在场的主角

三十年,如一日

二成长的烦恼

细数社工界“家事”,直面公益行业的麻辣话题低收入的社工是可耻的

让一部分社工先富起来

除了钱,社工还有什么

名不正、言不顺的社工

社工与空手道

成长的烦恼——浦东社工协会十年十问

助人大家庭中的社工

柏阿姨是不是社工

从盗版到取经: 内地社工的“北斗之旅”

社工界的专家与外行

司法社工“七宗罪”

一个不想当演员的社工不是好志愿者

最好的公益人不是社工

浦东社工为何离开浦东

选专业不是选人生

公益界的“国进民退”

12个愤怒的男人

做一个“有文化”的社工

公益的细节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目录给社工毕业生的一封信

三汶川至雅安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雅安地震,中国社工的亲历与反思

灾害社工: 从百年一遇到随时待命

月亮照常升起——都江堰社工日志

都江堰至德阳

上海社工的成人礼

重返都江堰——2009年社工督导报告

别让灾难变成救灾者的狂欢——写在雅安地震之后

地震后,社工做什么

给灾区志愿者的10个建议

四“两个中国”

嬉笑怒骂,情真意切,放眼“天下事”,写出“这一代人的爱与愁”

流行观点是毒药

莫做“坏教育”的帮凶

中国人的“数字化生存”

仪式与形式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富士康聘请了社工

不会玩的人不幸福

“不知如何降下来”——给更高、更快、更危险的中国

每年都有一个春天

上海“老娘舅”现象的社工观察

全民焦虑,社工何为

春节处处是民生

停车礼让与恶意猜测

智慧比善良更重要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伦敦奥运开幕式的人文细节

七〇共识

漫长的青春期

谁制造了“中国式嫉妒”

天下本无事,庸人勿扰之

孩子,如果你是范冰冰

“两个中国”

给女儿的一封信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父母在,不远游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六,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今年春节,父母来上海和我们一起过年,那一天,全家人挤在沙发上看小品,欢声笑语之时,老家一个电话打过来:姥爷去世了。我们的欢乐就此结束,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拎着匆忙收拾的行李来到虹桥火车站,四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那个悲伤、破败的北方。一路上,母亲流泪,后悔,如果她不来上海过年,就能看姥爷最后一眼,或许还能救姥爷一命。我一路安慰她,心里却在想:他们来上海过年尚属偶然,我却常年定居在此,有一天,当我的父母老去时,我能侍奉左右吗?我能赶得上最后一眼吗?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名校、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几千年来安土重迁,如今却要背井离乡,他们合力主演了三十年的经济神话,却留下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时代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并未因此获得他们的尊重与谅解——那些“北上广”的当地人,那些一辈子不曾离开父母半步的人,他们嘲笑外地人“报恩”父母的想法太陈旧,他们视回家过年为陋习,视春运为灾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外地人那颗思乡的心,为何如此迫切?如此不通融?你向他们倾诉,他们一句话就给你顶回来:谁让你来的?你老老实实待在家乡不就没这些麻烦了吗?

 我仍然没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