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 超越自卑

  • 版 次:1
  • 页 数:255
  • 字 数:220000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10047773
作者:[奥]阿德勒 著,黄光国 译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白岩松推荐阅读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之作,是在阿德勒思想*成熟的1932年写就的,书中包括了阿德勒*主要的思想。《自卑与超越》语言平易近人,结构严谨,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参考读物。同时,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育指导书籍。
    因之,凡是想克服自卑感,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就的人,《自卑与超越》无疑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我想,于此介绍该人该书,应当对于活跃于这个网页的人们无疑也有着重大现实的意义吧。

 

《超越自卑》编后感:
读到一篇文章:爱一本书,就像爱一个人——《编辑人的世界》编辑手记,深有同感。让我想到我编辑《超越自卑》一书,作者阿德勒,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宣告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译者黄光国教授,台北市人,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此书是黄光国博士于1970年翻译的,1971年出版,1996年重版。2011年我社出版这部心理学经典时,我也是花费了大量时间熟悉专业术语,以使译文更准确(因为这部经典已经有多个版本,我曾看过一个译本将“精神病”与“神经病”混淆)。还有就是译者为台湾人,因为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将台湾腔改为通行的普通话也是花了较多的时间。再有就是找英文原版来核对,发现英文版本身的目录有二极标题,译者只是取了十二个章名,而原著的小标题使读者浏览目录就会觉得此书内容的丰富与深刻,*关键的一点是:时至今日我们读来仍然鲜活,而不觉得过时(经典就是经典啊)。于是找编辑室英语专业的新同事帮忙翻译,然后根据图书内容推敲、调整。再插入正文当中。如原译本“七  学校的影响”,现在补充二级标题:教育形式的变迁、教师的职责、班级内的合作与竞争、学生成长评估、天赋与习得、区分孩子的类型、顾问会议的功用。现在此书的销售非常好,可见心血没白费呀。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为心理学名著,作者阿德勒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本书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由来、自卑感的作用及生活风格与自卑情绪的关系,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方面加以论述,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被誉为个体心理滨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宣告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
  主要著作:《超越自卑》《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目  录
译者序
一 生活的意义 1
生活中的三种联系
生活的意义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记忆和梦
学会合作之道
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征与身体类型
自卑情结
优越感目标
人格的关键点
早期的记忆与生活方式
媒体评论
克服自卑,就会在生活和事业上获取成就  李雪松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已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人类的自卑感是始终存在的,原来的被克服了又会产生新的,人类决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的生活方式里,他追求优越感的目标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只有透过其表面才能真正看出。那些用错误的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错误目标。总之,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道”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阿德勒所著的这本《超越自卑》原名What Life Could Mean toYou,我在研究所时被翻译成中文,1971年出版。四十年来,这本书在台湾市场上销路一直历久不衰。1976年我从夏威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返回台大任教后,并没有在心理分析理论方面有所著述,反倒从1980年开始,致力于发展本土心理学。然而,我对弗洛伊德之后几位心理分析大师的作品却一直未能忘情,像阿德勒(Adler)、杨格(Jung)和弗洛姆(Fromm)等人的著作,对我从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启迪颇深。
  最近我整合以往研究成果,出版《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和实征研究》一书(黄光国,2009)今(2010)年七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研讨会”上,我被推选为会长。在会长的主题演讲中,我引述今年7月1日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报告指出:根据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Hendrich等三位教授所做的一项调查,在2003—2007年所出版的心理学论文中,有96%是以白人(White)、受教育(Educated)、工业化(Industrial)、富裕(Rich)及发达(Developed)国家的大学生作为样本,他们其实只占全世界人口的12%。Hendrich等人因此取这五个字的第一个字母,而称之为“怪异的”(WEIRD)样本。
  在这场主题演讲中,我特别指出:当下世界心理学界主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大多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本预设之上。“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作为背景视域,在“关系主义”的预设之上,建构各种理论,来研究“非怪异”(non-weird)国家人民的心理,以取而代之。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要推动一场社会科学的革命。
  从目前西方主流的个人主义心理学来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其实是非常“非西方”或“非怪异”的。阿德勒的理论用“社会情怀”(gemeinschaftsgefühl)一词来描述个体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归类在三大范畴之下:工作、社会与亲密关系。一个有勇气的个体,必然能够致力于完成这三项生活任务,能够与他人充分合作,其生命意味着“对人群怀有热忱,希望对人类福祉有所贡献。愿意成为人类整体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基本论点显然不反映“个人主义”的主张,而是强调“关系主义”的价值。
  阿德勒逝世之后,欧洲一直有一群心理学家不断地在研究并发展他当年所提倡的“个体心理学”,他所创设的《国际个体分析学刊》依旧在出刊。即使是在美国,也有人组成北美阿德勒心理学协会(NorthAmerican Society of AdlerianPsychology),推广他的学说。然而,在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钳制之下,他们的努力经常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忽视,象牙塔内的“蛋头学者”也往往不知道要如何用“科学方法”来检验“个体心理学”或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然而他们的论述却因为对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特别“实用”,而受到社会广大读者的喜爱。

 超越自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