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史 >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11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1774472
  • 丛书名:新文化史经典译丛
作者:(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萧知纬 译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编辑推荐
罗伯特•达恩顿是著名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家。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奖金、美国的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本书是新文化史理论经典著作,故事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讲起,大革命的主要代表代表Antoine Lamourette主教提出,要用兄弟般的热爱来对待分割的、不同政见的群体,他的演讲、拥抱和吻打动了立法机关的成员,从这里为起点,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开始思考“什么是*革命的”。作者认为,不能把思想史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看,而应从其多样性上来认识,思想史研究对象中既有伟大的哲学家,也有目不识丁的普通人,由此他把这种历史研究取向自上而下分成了四个层次:“观念史(体系化思想的研究,通常在哲学论著中)、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维、舆论风潮和文学运动的研究)、观念的社会史(意识形态和思想传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包括世界观和群体心态)。从而讲述文化史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同时,本书还展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面貌、人物心理及其当时人们针对不同政党、政见的反应,也试图阐明了大革命的发展趋势及其*终结果的原因。
  本书已经被翻译成德、法、日、西等多国文字。 
内容简介
不能把思想史作为一个简单的整体来看,而应从其多样性上来认识。思想史研究对象中,既有伟大的哲学家,也有目不识丁的普通人。罗伯特·达恩顿把这种历史研究取向自上而下分成了四个层次:“观念史(体系化思想的研究,通常在哲学论著中)、严格意义上的思想史(日常思维、舆论风潮和文学运动的研究)、观念的社会史(意识形态和思想传播的研究)和文化史(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包括世界观和群体心态)。”
作者简介
罗伯特·达恩顿(1939年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尔比·库罗姆·戴维斯历史讲席教授,是英语世界中最重要的法国史专家之一,也是文化史、阅读史方面的领军人物。《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代表作有:《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屠猫记
目  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大潮下的暗流
第一章 拉莫莱特之吻
第二章 波兰要自由
第二部分 传媒
第三章 见仁见智的电影《丹东》
第四章 电视:一封给电视制片人的公开信
第五章 新闻事业:“有闻必录”与“合辙即登”
第六章 学术著作的出版窍门
第三部分 白纸黑字
第七章 书籍史话
第八章 文学史上被遗忘了的中间人
第九章 阅读史初探
第四部分 你方唱罢我登场
前  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幻想。我的幻想是从现实回到历史中去,跟瑞普-安-温克尔从历史回到现实的梦正相反。 随着身子往椅子里越陷越深,我手中的书本渐觉沉重,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迷糊过去。忽然被一个香吻弄醒,发现自己正身处法国大革命高潮时的巴黎。吻有时意味着死亡,有时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拉莫莱特之吻
法国大革命的革命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哪?如今全世界都在纪念法国两百年前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摧毁封建制度,发表《人权宣言》,我眼下问这个问题可能显得十分离谱儿。但事实是,围绕法国大革命两百周年而展开的庆典活动是一回事,而两个世纪之前实际发生的事情是另一回事。
历史学家们早就说过,1789 年7月14日这一天,巴士底狱几乎是空的。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指出,法国大革命“废除”封建制度之前,封建制就已经不存在了。至于人权,宣言发布之后不到五年法国就陷于全面的红色恐怖,毫无人权可言。那么,是不是说,一旦我们用冷静的头脑去审视这场革命,就会发现这场事变除了极度的暴力和空洞的宣言之外就一无是处哪?已故英国历史学家阿弗莱德-寇班一向不赞成断头台和呼口号,他评述法国大革命时一直喜欢说那不过是个“神话”。
也许有人会说,神话的力量可以改天换地,它可以有实实在在的能量,就像法国人为了庆祝大革命一百周年于1889年建造的艾菲尔铁塔一样实实在在。没准法国也会在1989年再花上几百万建碑造塔,成立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用当代形式纪念两百年前的那场政治风暴。但是,那场风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哪?
时代精神在1789年选择用火药与砖头来表达自己,而不是用语言词汇。它作为一股能量,体现了要在旧世界轰毁的废墟上建造新世界的意志。这股能量充斥在法国大革命的各个方面,不光是积极参与革命的弄潮儿纷纷要驾驭这股能量,使之为我所用,即便是普通百姓,其日常生活也被彻底改变了。
在日常生活中破旧立新,在抽象概念层次上说说并不难,但真正身体力行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习惯了世界以一定的方式存在,若不是亲身经历大事变,比如死亡或离婚,我们会把很多东西都当成是天经地义的,觉得它们就像头上的屋顶或脚下的土地那样牢靠,不大会想象世界会有别样的存在方式。
生活中离婚或死亡这类冲击波不过让个人的生活脱臼乱套,但很少会给社会带来破坏。而1789年,法国人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崩坏。这个秩序就是后代人所说的王朝政治。他们要在旧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秩序,经历的是天翻地覆的的现实。当时各种可能都风云际会,凶吉皆在未知。向左则不免乌托邦,向右就陷进极端专制。
不错,法国社会以前也经历过大震荡,比如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和十六世纪的宗教战争。但这些都不能跟1789年的革命相比。革命的理念过去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在十八世纪流行的字典中找“革命”一词,你会看到这个字的词根是从动词“运行”而来,字典上的例句是 “星体和星球运行回到出发点”。
1789年以前,法国人没有多少政治词汇,因为政治只局限在凡尔赛宫里,在国王遥远的宫邸里。只是在普通百姓参与政治之后,包括选举国民议会代表 (这已经很接近全民普选),和在街头造反,他们才感到需要有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所作所为。于是就有了全新的概念范畴,象“左”,“右”“革命”等等。“左”“右”的说法源自国民议会的座席格局,可以说是经验在先,概念在后。但他们的经验是怎么样的哪?
书摘插画
插图

 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